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吗

高考动态 2025-04-19 09:57:07

曹冲称象讲的什么故事?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曹冲称象》中的曹冲是一个善于观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察、热爱生活、善于动脑的孩子,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吗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吗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吗


注意事项: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人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

曹冲称象说明什么道理

曹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听了直摇头。

曹冲称象说的是东汉末年曹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就聪颖善于思考,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和浮力定律只用船和石头称量出一头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故事说明了人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善于思考、思维灵活、运用多角度考虑问题。遇到困难化整为零,逐一解决。

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古文原文

此时杯子下沉的深度为h′=15×10-2m译文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关于“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科技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称"的问题

=103kg/m3×10N/kg×30×10-4m2×15×10-2m

利用G=F浮

1)F浮=G=0.2x10N = 2 N

2) F浮= p液 x “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的是曹冲利用小船来称大象,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g x v排

所以高H=V/s=500000cm3/40cm2=......算不出了,你看下数是不是有错误啊?!

曹冲称象的故事?

【拼音】cáo chōng chēng xiàng

以下是我整理的 幼儿成语典故 曹冲称象 ,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冲称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发生在三国时期,曹冲将大象赶到一条船上,记录船沉在哪个地方,然后往那条船上放石头,直到船沉到大象在的时候沉的地方,称出石头重量。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玻璃杯浸入水

6、用密度为3×103千克/米3的合金做成的可以密封的空心金属盒子,当把体积为50厘米3,密度为7×103千克/米3的金属块放在盒子内部时,密封盒子将悬浮在水中,如果将金属块用不计重力和体积的细绳悬挂在金属盒子下面时,盒子将有1/10的体积露出水面,求盒子的体积及空心部分的体积。

G杯=mg=0.15kg×10N/kg=1.5N

曹冲称象是曹冲让象先站在船上,然后刻下标记再将石块放到船上到达标记处,然后通过称量石块的重量来得出象的重量。

∵杯子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

杯子受到的浮力F浮=G杯=1.5N

⑵设杯子浸入水中时,浸入的深度为h,有

F浮=G排=ρgSh

∴h=F浮/ρgS

=(1.5N)/(103kg/m3×10N/kg×30×10-4m2)=0.05m

⑶当往杯子内放被测物时,若杯子下沉到水面刚好到杯口(水未进杯内)

受到的浮力F′浮=ρgS h′

=4.5N

F=F′浮-G杯

=4.5N-2N=2.5N

“曹冲称象”的典故是讲的什么故事,曹冲是如何称大象的?

设能称量的值为F

在三国时代,一次吴国送来一头大象,大家都在商议如何能将大象的体重秤出来,曹冲想到,记录大象在船里水的位置,再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冲将大象放在大船上,标记水没过船的地方,之后再用一些石头放在大船上让水没过之前大象在船上标记过的地方,再称这些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中曹冲是用船和石头的方法来称出一只大象的体重的,可以看出曹冲十分的聪明和有创造力。

讲的是怎么能够知道大象的体重,他用的是等量转换的概念,让大象在船上,看船下沉多少,然后用同样的石头放到船上去,在船下沉到与大象在船上同样的位置时,这个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而石头的是可以分开称的,这样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先把大象赶到船上,在沿着船体侧面与水面齐平的地方画了一条线。接下来,把大象赶下船后往船里放入石头,直到水面与曹冲先前画的那条线重合的时候,在通过称量石块的重量来得出象的重量。

曹冲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了。

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

解2.一实心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是300厘米3。问:塑料块的质量是多大?当在塑料块上放置一个重为2牛的砝码后,塑料块刚好没入水中,问此时塑料块受到 的浮力是多大?塑料块的密度是多大?( g=10 牛/千克) 58.一个均匀的正方体木块,浮在水面上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若用10牛竖直向下的力压着木块,木块刚好能被淹没,求木块的质量是多少?( g=10 牛/千克) 59.将一重为2牛的金属圆筒容器,开口向上放入水中,圆筒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在圆筒内再装入100厘米3的某种液体后,金属圆筒有14/15的体积浸没在水中,(g=10N/kg)求:(1)金属圆筒的容积为多少米3?(筒壁厚度不计) (2)金属圆筒内所装液体的密度为多少?:⑴杯子的重量为G杯

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2篇

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1

曹是三国时期的家,经典故事:曹冲称象。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这可把官员们难住了。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怎么办呢?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办法。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的小儿子曹冲。曹见了,很高兴地说:“你有办法就说出来让大家听听。”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于是,他叫人把大象牵到河里的一艘大船上。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叫人在船舷与水面齐着的地方划一道记号,然后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牵下船,不知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接下来,曹冲叫人往船上挑石块,挑了一担又一担,一直装到船舷上的记号与水面齐着为止,然后又叫人把石块挑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

感悟:你想到这个好办法了吗?如果我们平时善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可能解决一些大人都认为很难的问题。可不要小看我们自己啊!你也能像曹冲一样聪明哦!

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2

曹冲称象

【基本释义】“曹冲称象”在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的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也告诉我们,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褒义

【出处】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典故故事)

曹冲,字仓舒,他是三国时魏王曹的小儿子,天资聪慧,思维敏捷,五六岁时的智力已和成年人不相上下。

大约在曹冲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人给曹送来一头大象。大象生长在南方的丛林里,北方人极少看到。因此,曹带着儿子们和文武官员一起前往观看。

大伙儿看着这庞然大物,纷纷议论。谁都想知道它的'重量,但哪儿有那么大的秤呢?

曹也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问文武百官说:

“你们谁能想办法称出它的重量?”

文武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束手无策。这时,曹冲上前对曹说:“父王,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知道曹冲一向聪明过人,平常也很喜欢他,就说:“你说说看,用什么办法?”

曹听了,连声称赞说:“好!这个办法好!”

于是,曹马上让人准备船只和石块,果然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后来,“曹冲称象”这一典故,用来称颂人年幼聪颖,才智过人。(雅雅)

请各位给我几道初二浮力超难的题目,简单的看不上!注意是解答题!

V排=F浮/p液x g=2/1x10=0.5m3

一圆柱形容器,横截面积100平方厘米,水下A处压强1960帕,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面上,这时A点压强2940帕。则木块的质量为多少?

一圆锥体,底面半径为R,高为h,平放入一容器的水中,底面距开口深度为H,求水对圆锥体向下的压力为多大?

1. 在"抗洪抢险"中,几位同学找到了一张总体积为0.3m3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塑料泡膜床垫,将其放入水中时,床垫有1/5的体积浸没在水中,若g取10N/kg,求: (1) 此时床垫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2) 床垫的密度是多少? (3)若被救的人的平均质量为50kg,要保证安全,该床垫上一次最多能承载多少个人?

3"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15cm。(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 求: ⑴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⑵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⑶此浮力秤的称量(即量程)

4.把一个外观体积为17.8cm3的空心铜球放入水中,它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g取10N/kg。求: (1)空心铜球的重力;(2)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5.一个空心球重60牛,它的空心部分占整个球体积的1/5.将它放入水中,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整个体积的1/4.如果在它的中空部分装满某种液体,此球悬浮在水中(g=10N/kg)求:(1)此球在水中漂浮和悬浮时,所受的浮力各是多少? (2)球的空心部分所充液体的密度是多大? 63.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1.0×10-3m3,重为6N的木球用细线系在底面积为500cm2的圆柱形容器的底部,当容器中倒入足够的水使木球被浸没时,(g取10N/kg)求: (1)木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细线对木球的拉力; (3)剪断细线,木球处于静止时,木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多大?

1.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时,

ρ=(G-F′)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G)

ρ= (G) ÷ (G-F′)

F′是物体浸入液体后,弹簧测力器的示数,G是物体的重力,但是现在不知道上下两个公式的ρ有一个是求液体密度的,有一个是求物体密度的,公式是如何推出来的

简单,但有点出其不意

没错~~但是那个使用情况有限

LZ我说句实话

现在的题都没什么难的。不多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演变来的,只要从哪些知识点深入思考,加上自己脑袋灵活一点。碰到一般的难题那都不叫难题,难些的想一下就完全可以做出来的。

曹冲称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曹冲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应该善于思考,勇于变通,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难题。

人的智慧是和年龄大小无关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关键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大脑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只要有这种觉悟,即便是小孩也是拥有大智慧的。

在“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机智聪慧的曹冲采用了“等量替换法”,利用石头来代曹冲说:“用一只大船,先把大象安置在大船上,在大船吃水的深度刻上一个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把一些石块装到船上,让船沉到原来刻上记号的深度。只要称一称石块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替大象,使得石头与大象产生等量的效果,这种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也体现出三国神童中曹冲惊人的天赋与才智。

历史典故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