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谁:屈原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端午节衍生出来了很多传说和典故。较广的就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全部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和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全部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和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全部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和谁
粽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却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历史上,粽子又称筒粽、角黍、食筒、饭筒、裹蒸等等。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所说,粽子之义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时之象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这就是史籍上端午较早的记载。后来则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才食粽子。
据《续齐谐记》所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丝花,遗风也。
正是由于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崇敬,从古至今,不仅人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影响所及,我们的邻邦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亦时兴在端午节吃粽子。
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蒸裹如千室,糕糖幸一拌。注言:夔俗以蒸裹为节物。苏轼《分类东坡诗》有: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陆游《剑南诗稿》有:白白餐筒美,青青米果新。陆游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南齐书虞惊传》:世祖幸芳林园,就惊求扁米糊,惊献X及杂肴数十舆。制粽子之法,古代初用菰叶裹黏黍,以淳浓灰汁煮成。后多用箬叶裹米,经煮或蒸而成。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的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担任楚国的官员。因为反对外交妥协,主张与秦国抗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上的岳阳城。据传说,当屈原得知自己的被秦国所灭后,非常悲痛,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跳江自尽,以示忠诚。
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赛艇、挂艾叶等活动。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遗体,防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啃食他的尸体。在南方地区,还有给孩子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踩艾叶等习俗,以驱邪、祈福和保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