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诗歌节选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鸟如何鸩鸟媒 有娀未抵瀛洲远的意思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鸟如何鸩鸟媒 有娀未抵瀛洲远的意思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鸟如何鸩鸟媒 有娀未抵瀛洲远的意思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 普度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 元 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 元 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
中元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会很低调的缅怀亲人们,那么古代含蓄的诗句就派上用场了,下面就来看看中元节诗词佳作?
一、中元节诗词佳作
1、《中元》
宋代: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2、《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代: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3、《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二、中元节古诗词四句
1、《中元日早起》——宋·杨万里
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
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
2、《盂兰会》——清·郑用锡
中元肆赦事荒唐,点如何岁岁忙。
变幻岂真有地狱,人心险恶即桁杨。
3.《凉夜中元望雨》——清·张鹏翮
澹澹秋容媚晓山,垂垂珠露满田间。
最宜虚室清凉夜,知是云龙带雨还。
4、《中元家祭》——现代·张朝墉
蛱蝶临风不可寻,一盂麦饭荐松林。
纸钱真伪谁知得,凭仗仁人孝子心。
5、《中元前一夕泊石门闻岸上作浮屠事泫然有感》——明·王猷定
石门陌巷柳青青,旧日铙声此夜听。
枕上有魂招不得,秋风肠断语儿亭。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中元节诗词佳作,中元节古诗词四句的全部内容了,相信大家看完本文后也对中元节诗词佳句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能帮到你。
《诗词曲赋文·中元作》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虽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唐时道观寺院在这天大作斋醮,作盂兰盆会,延请诵经施舍,以解脱饿之苦。唐代宗设内道场,除耗费巨资造盂兰盆外,又设唐高祖以下七位神座,置幡节、龙伞、衣裳等物,排列仪仗,百官迎呼,出陈于寺观,年年如此,成为习俗。每逢这一天,倾城出游,艳美的,充满道路。故唐时中元节,既是宗教活动之日,又是一个给男女之间提供接触机会的节日。
清人冯浩曾说这首诗“为入道公主作”。是否入道公主虽不一定,但写女冠是无疑的。又,唐代宫女入道者很多。为了博得不好色的声名,或为了节省开支,经常放出一些宫女,却又不愿让其自由婚嫁,便他们入道。仅唐文宗开成二年,便出宫人480,送两街寺观安置,可见数量之大。这首诗虽咏女冠,而又跟宫廷颇有瓜葛,看来咏入道宫女可能性很大。“绛节飘飖宫国来”,“宫国”即指宫中。说派使臣手持绛节,前来召请入道宫人。“中元朝拜上清回”,宫人参加朝拜和宫内法事后,依旧返回道观。开头两句点出女冠(入道宫人)中元节因回宫而一度得以离开道观。下面所写的艳事,可能即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羊权虽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真诰》记载,女仙萼绿华曾在晋升平二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家,赠以金玉条脱(手镯)各一枚。《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温峤曾以玉镜台一枚作定物娶从姑之女。据这两个典故,次联当是指趁中元节机会与入道宫女发生来往的男方,虽然得到了赠品,但由于女方的道士身份,终究不能像温峤那样构成正式婚姻。“曾省惊眠闻而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承上联借金条脱点出的那件艳事,加以具体描写。“曾省”、“不知”意义相对。闻雨过而惊眠,人处在清醒自觉的状态,所以说“曾省”。“雨”既可能指自然界的雨,又双关高唐云雨。“迷路为花开”,用东汉刘晨、阮肇典,据《幽明录》载,刘阮两人入天台山采迷路,遇两仙女邀至神仙洞府,过一段类似夫妇的生活。“不知迷路”,正写其不自觉而迷的情状。两句以艳丽之笔,写出由神迷,到好合,到惊眠的情景。末联乃写这回艳事之后,女方返回道观,彼此阻隔之苦闷。“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典故主要出自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此处以有娀之佚女比女冠,说她所居住的地方,并不比海上仙山那样遥远,但由于不是由青雀传递消息,而是鸩鸟为媒,结果未能使双方有进一步的联系和结合。青雀是神话传说中能充当使者的鸟。鸩从上引《离骚》的文句看,是不能很好地为人作合的鸟。但这里未必意在攻击那位居中联系的人。很可能主要取“告余以不好”的意思。是说女方与男方距离并不远,但道观内外,要想沟通信息,有所往来,却不可能。这样,结尾多少有点接近作者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不是倩青鸟殷勤探看,而是慨叹虽无多路,却难以沟通。
唐时道观禁律虽说不严,但女冠跟外间男子私下往来,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安置有宫女京城内的道观,防范无疑更多一些。故中元之后想要再有好合的机会就非常困难了。宫人幽闭在道观中,境遇也着实可怜。作者在 《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诗中有句云:“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明确地表现了对这些宫女的同情。此诗虽写他们中元期间的艳事,但也未必有讽刺意味。看作者把艳事写得那样一往情深,对双方不能成为正式婚姻似觉有缺憾。对路虽近而难通,亦流露无可奈何的心情,大体上可以推知诗人是有情人成为眷属,而并非用宗教戒律去非难他们。
纪昀评此诗“措语特沉着”,龚自珍评此诗“妖冶”。实际上这两方面在这首诗中都有所体现,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把中元节写得热闹,为了把艳事写的艳,特别是表现好合过程那种柔情蜜意与心理状态,自然写得妖冶。但为了不致格调低下,轻浮,又特别需要以沉着出之,这在虚字的运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虽得”“终虚”写出忱惜之意。“曾省”“不知”写出曾有那场好合,且不知而然,可见出于真正的钟情。“未抵”“如何”写出相隔未远,奈其鸩鸟为媒何那种苦闷心情。这些地方抑扬顿挫,出语沉着,把艳冶的生活沿值得人们同情和肯定的方向提高了,因而能够不显纤佻,保持较高的诗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