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试题注重科学思维能力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学生在高三复习时首先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气体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高考物理气体(上海高考物理用的什么试卷)
上海高考物理气体(上海高考物理用的什么试卷)
高三物理气体知识点一
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1)Po/To=P1/(To-ΔT)
所以:P1=Po(To-ΔT)/To=Po(1-ΔT/To)
(2)h=Po-P1=PoΔT/To
(3)从上式可得:h是ΔT的正比例函数,所以这种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对于实际气体,R与压力、温度、气体种类有关。当温度较高、压力较低时,R近于常数。当T 较高,p→0时,无论何种气体,均有:
R =(pVm)p→0/T=8.314472J·mol-1·K-1
R=8.314472cm3·MPa·mol-1·K-1
R=8.314472103dm3·Pa·mol-1·K-1
R=8.314472m3·Pa·mol-1·K-1
R=0.0820574587L·atm·mol-1·K-1(atm:一个标准大气压)
气体的等温变化:
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是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符号T,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是导出单位,符号t,单位℃(摄氏度)。关系是t=T-T0,其中T0=273.15K,摄氏度不再采用过去的定义。
两种温度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 = t+273.15K和ΔT =Δt,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的间隔是相同的。
低温的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2.体积。气体总是充满它所在的容器,所以气体的体积总是等于盛装气体的容器的容积。
3.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的。(绝不能用气体分子间的斥力解释!)
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的重量,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而引起的。(例如在估算地(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物质之间。球大气的总重量时可以用标准大气压乘以地球表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符号Pa,常用的单位还有标准大气压(atm)和毫米汞柱(mmHg)。它们间的关系是:1 atm=1.013×105Pa=760 mmHg; 1 mmHg=133.3Pa。
4. 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 、体积V和温度T.当它们改变时,气体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
对于实际气体,R与压力、温度、气体种类有关。当温度较高、压力较低时,R近于常数。当T 较高,p→0时,无论何种气体,均有:
R =(pVm)p→0/T=8.314472J·mol-1·K-1
R=8.314472cm3·MPa·mol-1·K-1
R=8.314472103dm3·Pa·mol-1·K-1
R=8.314472m3·Pa·mol-1·K-1
R=0.0820574587L·atm·mol-1·K-1(atm:一个标准大气压)
选B.
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表示分子速率从0→∞所有区间内分子数的比率之和,显然其值应等于1,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速率普遍增大,所以曲线的高峰向右移动,曲线变宽,但由于曲线下总面积恒等于1,所以曲线的高度相应降低,曲线变得平坦。所以,T Ⅲ >T Ⅱ >T (pt-p0)/t=p0/273Ⅰ
气体是物理选修3-3课本中的难点,高中学生要重点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气体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1)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可以忽略,因此分子间除碰撞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2)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且时而变化,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3)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加,分子的平均速率将增大(并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宏观上:严格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实验气体可以看成理想气体
微观上:理想气体的分子间除碰撞外无其他作用力,分子本身没有体积,即它所占据的空间认为都是可以被压缩的空间.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即理想气体的内能只看所用分子动能,没有分子势能)
应用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3)由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列式求解;
(4)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3、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分子频繁的撞击器壁的结果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①气体的平均分子动能(宏观上即:温度)
②分子的密集程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宏观上即:体积)
高中物理2、理想气体选修3-3知识点
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
2、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的微观结构:
固体内部,微粒的排列非常紧密,微粒之间的引力较大,绝大多数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小范围的无规则振动。
晶体内部,微粒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周期性地排列(即晶体的点阵结构),不同方向上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正由于这个原因,晶体在不同方向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即晶体的各向异性)。
高中物理选修3-3重要知识点
(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2)未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
(3)饱和汽压
①定义: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
②特点:液体的饱和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且饱和汽压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4)湿度
①定义:空气的干湿程度。
②描述湿度的物理量
a.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
b.相对湿度:空气的湿度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之比。
一、总体情况
试卷以上海卷考试手册为依据,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考查学生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解析2013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结构与去年相同。试卷总题数为33题,约4900字,阅读量与去年相当,试题内容分布及难度符合考试手册的要求。
二、考察内容与测量目标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考核,力学约占39%,电磁学约占35%,热学约占15%,光学和原子物理约占11%。其中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试卷命制时,对试卷的教学导向作用予以充分重视。注重对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的考察;强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传递“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物理本身的理解”这一信息;强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试卷力求总体难度与考试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坡度适当。为此,一些试题的设问、考察角度等方面均注意了逐步深入和提高,从而使试题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主要特色
试题无论从知识点考查的深度,还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上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基本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非简单识记。为了强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今年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近年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很多试题的材料均取自高中物理教材,个别试题直接取自教材练习册。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高中物理教学或复习不要抛开课本而沉湎于题海之中。
为了促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概念的建立和方法的掌握,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能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有清晰的物理图像。有些试题如果概念、图像清晰,可以较为简捷求解,否则这些题目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的解答,但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目的在于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以做练习题来代替学习。简言之,就是希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而不只是学会解题。
定律一:波意尔定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压强跟体积成反比。具体公式:
p1定律二:查理定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增加(或减小)的压强等于它在0℃时压强的1/273。具体公式:/p2=v2/v1
p1v1=p2v2
=>pv=恒量。因为pv=恒量,所以,其图像是双曲线的一只。
pt=p0(1+t/273)
p1/t1=p2/t2
该定律的特点:体积不变,温度变化。
定律三:盖吕萨克定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它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具体公式:
v1/t1=v2/t2
该定律特点:压强不变。
由上述三个定律可得到下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t=恒量
pv=nrt...(n:气体摩尔数;r:常数)。
气体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模块内容之一,为高考的知识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3-3气体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3-3气体知识点
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1)Po/To=P1/(To-ΔT)
所以:P1=Po(To-ΔT)/(2)确定气体在始末状态的参量p1、V1、T1及p2、V2、T2;To=Po(1-ΔT/To)
(2)h=Po-P1=PoΔT/To
(3)从上式可得:h是ΔT的正比例函数,所以这种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对于实际气体,R与压力、温度、气体种类有关。当温度较高、压力较低时,R近于常数。当T 较高,p→0时,无论何种气体,均有:
R =(pVm)p→0/T=8.314472J·mol-1·K-1
R=8.314472cm3·MPa·mol-1·K-1
R=8.314472103dm3·Pa·mol-1·K-1
R=8.314472m3·Pa·mol-1·K-1
R=0.0820574587L·atm·mol-1·K-1(atm:一个标准大气压)
气体的等温变化:
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是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符号T,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是导2、分子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出单位,符号t,单位℃(摄氏度)。关系是t=T-T0,其中T0=273.15K,摄氏度不再采用过去的定义。
两种温度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 = t+273.15K和ΔT =Δt,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的间隔是相同的。
低温的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2.体积。气体总是充满它所在的容器,所以气体的体积总是等于盛装气体的容器的容积。
3.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的。(绝不能用气体分子间的斥力解释!)
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的重量,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而引起的。(例如在估算地球大气的总重量时可以用标准大气压乘以地球表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符号Pa,常用的单位还有标准大气压(atm)和毫米汞柱(mmHg)。它们间的关系是:1 atm=1.013×105Pa=760 mmHg; 1 mmHg=133.3Pa。
4. 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 、体积V和温度T.当它们改变时,气体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高中物理选修3-3必背知识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Ⅰ.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0.
Ⅱ.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m,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物体的密度ρ.
特别提醒: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3)图像:
理解+记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与热传递都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高中物理3-3知识点
1、热力学第二定律
(1)常见的两种表述
①克劳修斯表述(按热传递的方向性来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②开尔文表述(按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a.“自发地”指明了热传递等热力学宏观现象的方向性,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能量的帮助。
b.“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是发生的热力学宏观过程只在本系统内完成,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力学方面的影响.如吸热、放热、做功等。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每一种表述,都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进而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类永动机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了热力学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违背宏观热现象方向性的机器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这类永动机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熵是分子热运动无序程度的定量量度,在绝热过程或孤立系统中,熵是增加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