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
(1)元气(2) 宗气(3)营气(4)卫气(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5)其他
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组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肾。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之“命门”。人的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景岳全书。论脾》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强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元气不“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故《金匮要略》说:“若五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概念:宗气,又称“大气”。宗,有本始之意。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之为“大气”。《医门法律。大气论》亦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所以,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故《灵枢。五味》又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组成与分布:宗气,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概念:营,是营养、营运之意。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营气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组成与分布: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概念: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
组成与分布: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源于中焦脾胃,开发于上焦。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即是说卫气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其分布则是卫气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素问。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二是温养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应当指出,营气和卫气,虽都以水谷之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两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方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失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等。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应当指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尚有很多。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所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物质或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亦有作为“气候”等。但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脾的部位与形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主运化
脾主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经络等功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以五为中心,分为心、肝、脾、肺、肾系统,这系统之间,以经络为联系通道,以气血津液为信息物质,以心为主宰,共同组成了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相互协调的整体网络调控系统,保证了正气的强盛和机体的健康,其每一组成部分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抗病御邪的作用。所以,气血津液、腑经络共同组成了人体抗病防病的防缷系统,发挥着保护机体建康的作用。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邪气入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会与致病邪气相抗拒,就不会生病。当正气和邪气都很旺盛时,为实证。当正气不能抵挡邪气时为虚证,病情就会加重。经络是指其功能而言 因为经络并不像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有实质的形态存在,经络没有像解剖学那样的实质。脉像:是指通过把脉判断人体内的器官那个部位受损的一种征象像:各个器官功能之间的联系的一种学说升清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如《血证论》即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不同版本是不一样的,下面是较普遍使用的版本,中出版社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供中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院校规划教材),02年出版,孙广仁主编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涝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
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藏象
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四章 经络
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c.王孟英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六章 病因
节 六
第二节 疠气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病理产物
第七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节 发病原理
第八章 病机
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九章 防治原则
节 预防
附:研究进展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还有很多版本,中出版社,卫生出版社的比较权威,普遍评价的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的,俗称第五版。
我还有电子版的,需要的话留电子邮箱,我发给你
版本不同内容也不一样,不过大体不多,建议你去买书看,也有图、表格之类的更易看懂。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体医学理论指导。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精、液、神、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系统世界观。
经络的概念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麻醉的成功与推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兴趣与重视,尤其是对针麻原理及经络实质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实说明,经络系统作为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组织结构和联络途径,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此种观点已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
中医基础理论用绿色封面的中出版社的,中用蓝色皮的中西医的教材。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三焦为六腑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腑中,又与五没有直接的阴阳表里联系,故又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至现代,亦未取得统一认识。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一下。
一是有名无形说。
二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是有形质可见的。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而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一般认为包括节 体质学说概述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生化。因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人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本身通行人的元气。
元气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身的。故《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六腑。”综上所述,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六腑,充沛于周身的。
2. 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因为水液的运化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的气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血才得以正常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又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为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
3.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所以上焦包括膈以上的心肺两及头面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关于上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
(2)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是指整个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腑,从解剖部位看,包括脾、胃、肝、胆等腑,但亦有医家将肝归属于下焦。
中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
(3)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现一般认为脐以下部位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亦有人将肝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此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分为两个单元,分别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与治疗技能。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重点。该单元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腑学说、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学术体系、中医辨证方法、中学基础等内容。
2、中医诊断与治疗技能
中医诊断与治疗技能是中医助理医师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的另一个重点。该单元主要考察考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包括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处方与配伍、中医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考生需要具备正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3、中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此外,还有经络学说、腑学说、病因病机等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非常重要。
拓展知识: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A.《伤寒杂病论》舌苔等来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感受等来进行问诊;通过扪诊患者的脉搏、颜面温度等来进行切诊。
中学:中医助理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学基础知识。包括认识常用中的性、功效、配伍等,了解中的制剂、用法和用量等。熟悉中对于中医助理医师在诊断与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疗常见疾病:中医助理医师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例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了解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要点和基本治疗方案对于考试非常重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第二节 治则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尚书正义》说,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正气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脾胃滋养全身的功能;肾中精气调节全身阴阳的能力;卫气的护卫肌表和驱邪外出的能力;经络系统调节机能平衡的生理功能等。
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连络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脉象: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是与心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有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腑,外达肌肤,运行气血,周流不息,所以买兴成为反映全身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所谓象,即藏于体内的内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1、五行:指水木火土金,依次相生,逐一相克。是中医学的基础,与藏象、经络、精气、阴阳、气血津精等共同构成中医学基础。还包括五行制化与胜复、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
2、正气:又作宗气。本是儒家概念。指人体所正常运行的根本。正气足,则人不生病。正气不足,人就容易生病。
3、经络:指经络和脉络。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是经气运行的承载体。
4、脉象:不太懂。好像指脉的表征。用手卡住尺寸关所辨别的现象。
5、藏象:就是器官,但不是西医上的。以心来说,心主神,而非西医上讲的脑主神。
我只能说,你大专考试水分太大了,别考了,怕出来后害人害己。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生。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或雌雄二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生,新的个体才能诞生。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和,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方。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这是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第二节 发病类型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而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综上所述,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其相互转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阴阳交感是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规律,事物内部阴和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发得平衡。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取得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这种相对的平衡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