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投档分数 2025-03-22 06:55:53

第七个字是风的古诗词

1.含有风的七字古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不知何处是仙台寓意_不知仙岛不知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2.含有风的七字古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3.带风字的古诗古诗

诗句是: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4、冬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6、春风不相识,何时入罗帏.

——李白《春思》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

10、秋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3、秋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4、秋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唐 杜甫《登高》

5、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1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18、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19、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

20、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近代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2、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 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2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 杜甫《赠花卿》

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4.哪句七言诗中有风这个字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唐 杜甫《登高》

5、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1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18、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19、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

20、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近代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2、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 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2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 杜甫《赠花卿》

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5.第三个字是风的七言古诗句

1、谁爱高格调,共怜时世敛梳妆。----《贫女》秦韬玉(晚唐)

2、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3、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杜甫(唐)

4、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曲》王昌龄(唐)

5、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李颀(唐)

6、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曙(唐)

7、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今尚存。----《丹青引赠曹霸将军》杜甫(唐)

诗句翻译:

1、谁能欣赏高雅,格调不同凡响;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2、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铁蹄冻脱。

3、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4、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5、世人只晓听声而不懂得欣赏,它恰如那狂飙旋风独来独往。

6、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7、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家文章丰采却在你身上留存。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

6.求十句带风字的古诗词

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过有的实在是不好描述。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6)战场髑髅缠草根,荒村夜冷风叩门.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古诗的问题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我对入声韵字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的出现,均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的。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1、句法相同。

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3、词性要相对。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

4、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5、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1、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2、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的不同点:

古诗的用韵与古词的用韵有一些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2、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3、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词的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的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的做法称为“通押”。通押的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的部分。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可以从网络搜索中找到,这是知识全是古诗词创作时的必备工具,如想写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诗词,就不得不依靠它们才能做到准确无误。毕竟诗韵的内容太多,我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打印出来放手边,或者是购买一本书籍,还是选择。

五、其它方面的几个问题:

1、近体诗格律常识记忆诀窍:

从首句,往下推,联内必对联间粘。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独仄可单。

尾字平,是韵脚,句后三声调莫同。中间联,讲对仗,句式尚变字性通。

截邻联,成绝句,有无对仗各自便。前加顿,为七言,后面无疑何须颦。

字再多,理一样,只是格律稍放宽。诗再长,律无异,中添几联自相安。

注:

(1).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2).不得犯“孤平”。即可平可仄处必须为平。

(3).一三不论,二四不动。

(4).粘:联间第二字平仄相同。

(5).对:各联内各字平仄相对。颔联和颈联各字词性要相同。

(6).韵:偶句押韵。首句末句平字,须押韵

2、“孤平”与“拗句”的定义: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的定义: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作些改动,把平仄音作些调整,(如个字必须是仄音时,那么,第三个字就换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诗中平仄的不符),这样就避免了孤平出现。而这种作法,就叫作“拗救”。

特别交代:

自救孤平。非常常见,非常有用。

拗救万金油。多用在起句。

特拗句,合律。常用于尾联。

声韵母相同(近)...上下句词性相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