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中财办地点)

外语考试 2024-11-10 09:54:57

“三道红线”压顶 年底房企股权融资大增

今年突如其来的打破了房地产行业原有的发展节奏,行业在经历低谷后率先复苏,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不过,在地方调控频频收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穿透式监管下,高负债房企面临较大压力,以期通过加快销售回款、出售资产、股权融资等多种手段降杠杆、降负债。

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中财办地点)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中财办地点)


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中财办地点)


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中财办地点)


据同策研究院监测的房企融资报告显示,11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股权融资总额为256.36亿元,占比23.50%,环比大幅上涨331.2%。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三道红线”之下,未来房企分拆子公司上市、引入战投、转让项目股权等现象将继续增加。

11月40家房企股权融资环比增331.2%

“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短债比不低于1。以有息负债规模为融资管理作目标,分档设定为有息负债规模增速阈值,每降低一档,上限增加5%。根据“三道红线”要求,几乎所有扩张迅速、规模较大的房企都不同程度地中招。

众所周知,房地产投资大、周期长,融资是关键的环节。业内人士认为,围绕房地产行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金融生态。一直以来,房地产和金融相互促进,金融离不开实体,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由此,房企依赖金融加速扩张,甚至出现过度金融化的现象,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三道红线”的出现对于房企来说,无异于“打蛇打在七寸”上。

在“三道红线”压力之下,房企开启“降负”通道,除了加速销售回款之外,股权融资也大幅增加。据同策研究院监测的房企融资报告显示,1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股权融资总额为256.36亿元,占比23.50%,环比大幅上涨331.2%,其中包括恒大转让所持广汇实业40.96%的股份,获得148.5亿元,融创服务与金科服务、世茂服务拆分上市分别获得融资折合分别为48.7亿、10.19亿与2.55亿元。国泰君安研报称,股权融资不会增加有息负债,同时可以增厚权益,对改善公司负债水平作用显著。

事实上,在日前举办的“2020年华夏房地产投融资高峰”上,业内人士以财经视角解读“三道红线”下房企的融资逻辑和破局之道。其中,力高地产控股副总裁梁婉婵称,“三道红线”促进房企间的股权合作,包括很多金融机构也涉足房企股权投资领域,比如在百强房企之间、房企和金融机构之间、房企和小型地产商之间的股权合作。

“过去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做股权投资,因为股权投资要承担市场风险,而是倾向于做债务投资。现在看来,‘三道红线’管理的是有息负债,实际上是债务投资,而股权投资还是获支持的。”中南建设董秘梁洁表示,当房价不再上涨,在“三道红线”约束之下,企业的融资优势没有之前那么有利,即使融资能力再强,有息负债的增加多就是15%。此时,企业的异性就更明显地体现出来。比如,运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投资准确度高,周转效率高,能够赢得更多的股权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道红线”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机遇。中奥地产资本运营邓志超就表示,“三道红线”的约束让更多的房企意识到需要进行股权合作,比如在土地市场上,一些企业因此增加了拿地的机会。

原科学研究院MPA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锦州银行非执行董事吕飞也表示,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流充沛、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的企业,是一次难得的开拓市场机遇,可以通过并购获得优质项目。

“三道红线”下房企如何应对融资趋紧?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道红线”虽然剑指房企高负债,但是目的是为了防控房地产金融风险。潍坊银行投资总监兼投资银行事业部章延文表示,房地产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目前监管的指向也是在去金融化,希望住房恢复正常的消费产品属性。“三道红线”的提出并不是打击房地产,而是针对房地产行业负债率过高的现象,要控制负债率的快速提升,防控房地产行业风险的发生。

事实上,今年8月16日,银郭树清就发表文章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在11月30日,郭树清在文章中再次提及,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的“灰犀牛”。

分析人士提出,当前房地产的融资风险需要降下来,以消除“灰犀牛”的威胁。那么,在“三道红线”下,究竟该如何应对当前市场融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吕飞表示,在当前监管政策环境下,对于此前“粗放式”发展的企业肯定是非常困难的,必然会“临时抱佛脚”,比如找过桥资金补充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率,力求渡过眼前难关,甚至还要处置部分优质资产,加速回流,达到监管部门提出的“三道红线”要求,这都是当前一些企业自救的方法。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则指出,随着融资监管的加强,房企应加速推盘,寻求通过销售途径回笼资金,而对拿地和新开工应趋于谨慎,需要警惕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投资波动。

大学商学院、人大国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况伟大直言,开发商需要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由一个金融家变成企业家或者投资者。

对于未来的融资政策预期,钟正生分析表示,当前房地产融资监管处于偏紧的状态,加上“三道红线”这一常态化的监测机制,预计后续进一步大幅收紧的空间有限,毕竟政策大幅快速收紧也会导致房地产过快失速,产生过度波动的风险。

“三条红线”融资新规箭在弦上 房企“债”不动许多愁

山雨欲来风满楼。

8月20日,住房城乡、银行在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银行、住房城乡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在此之前,以“三条红线”为标准的房企融资管理政策在市场流传。21世纪经济从多个渠道证实了这条消息,但关于该项政策的具体执行尺度和作细节,尚待进一步细化落地。另据媒体,参会房企被要求在9月底前提交的资产负债表。

对房地产融资政策的收紧,已是箭在弦上。但在政策落地之前,各种分析与猜测层出不穷,刚从中恢复的房地产业,再度陷入纷扰。

分析人士认为,若严格执行,未来房企的融资规模将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拿地和融资战略,借助“高杠杆”进行快速扩张的时代也可能面临终结。如今,大家都在等“靴子”的正式落地。

或以试点形式推开

监管层对房地产融资管理的强化,在近期有迹可循。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以罕见的高规格召开,并首次提出,“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8月13日,21世纪经济称,对于房企债务的管理,将以“三条红线”为标准。具体为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红线3:短债比小于1倍。

根据“三条红线”触线情况不同,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三项指标全部“踩线”,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若指标中两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若只有一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若全部指标符合监管层要求,则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8月20日召开的座谈会,再度强化了融资政策收紧的预期。尽管公布的信息较为有限,但对融资实施强监管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

21世纪经济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共有12家房企参加了此次会议,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

21世纪经济还了解到,前述会议的基调以座谈为主,监管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几家大型房企的座谈,了解相关情况。但当日并未公布相关政策执行的时间表。

据了解,“降负债”是座谈会上传达出的主要信号。监管层希望通过房企的降负债,来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并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与会房企都要降负债,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一些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并无这方面的执行压力。

8月28日早间,绿地一位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表示,公司了解到的情况是相关部门与房企进行了交流,融资新规的实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另据了解,监管层很早就酝酿对重点房地产企业实施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此前已有过多轮征求意见。未来这项政策有可能先在部分企业进行试点,然后逐渐推开。

高杠杆时代的终结?

“万科是从发布的信息了解到,监管机构从防范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出台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对此公司会认真研究,尽快去适应,按照要求进行落实。”对于融资新政,在8月28日的万科中期业绩会上,万科总裁祝九胜表示。

在公开表态中,房企大多将这一政策称为一种“规范”,并认为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但若根据“三条红线”进行实际考量,能够独善其身的企业并不多。

天风证券根据2019年财务数据,按照“三条红线”的标准对销售额较高的50家房企进行了划分。其中,同时踩到“三道红线”的房企共14家,同时踩到两道红线的房企有10家,踩到一道红线的房企有14家,全部不踩线的房企12家。

若对参会的12家房企进行划分,则有4家房企位于全部踩线的“红档”,分别是恒大、融创、绿地、中梁;全部不踩线的“绿档”房企,为保利、中海、华润、华侨城4家央企;万科、碧桂园均因资产负债率偏高而位于“黄档”。

“如果对所有企业都按此标准执行,这一政策的影响范围可想而知。”某大型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表示,多年来,房地产业主要依靠举债来实现规模扩张,高负债往往能带来高增长。若债务规模被控制,意味着通过高杠杆来进行扩张的时代将面临终结。

短期来看,若债务规模被控制,也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近期的房企中期业绩会上,不少房企提及对这一政策的看法。除了强调降负债、抓回款外,很多企业也开始注重拿地和投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雅居乐董事局兼总裁陈卓林就表示,“我们现在不能乱拿地,下半年会有更好的机遇,在收购合并或其他产业方面在铺排。下半年如果没有好地、没有好项目,我们就到明年拿地,因为拿错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21世纪经济了解到,很多房企已拿到上述文件的原文,并已着手研究,其面临的主要疑问在于,不清楚具体的政策细节和执行尺度。一些房企已经和相熟的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并未得到确定性的答复。有房企人士向记者透露,金融机构也在等待相关指导性文件的正式下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