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栢给大家谈谈数学高考特殊数字题,以及高中数学特殊数字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数学高考特殊数字题 高中数学特殊数字
数学高考特殊数字题 高中数学特殊数字
1、1. 0题型1:的概念(2009湖南卷理)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兵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12__ :12解析 设两者都喜欢的人数为 人,则只喜爱篮球的有 人,只喜爱乒乓球的有 人,由此可得 ,解得 ,所以 ,即 所求人数为12人。
2、例1.(2009广东卷理)已知全集 , 和的关系的韦恩(Venn)图如图1所示,则阴影部分所示的的元素共有 ( )A. 3个 B. 2个C. 1个 D. 无穷多个 B例2.(2009山东卷理) , ,若 ,则 的值为 ( )A.0 B.1 C.2 D.4解析 ∵ , , ∴ ∴ ,故选D.【命题立 D意】:本题考查了的并集运算,并用观察法得到相对应的元素,从而求得,本题属于容易题.题型2:的性质例3.(2009山东卷理) , ,若 ,则 的值为 ( )A.0 B.1 C.2 D.4解析 ∵ , , ∴ ∴ ,故选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的并集运算,并用观察法得到相对应的元素,从而求得,本题属于容易题.随堂练习A.{2} B.{3}C.{-3,2} D.{-2,3}2. 已知A={y|y2-(a2+a+1)y+a(a2+1)>0},B={y|y2-6y+8≤0},若A∩B≠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从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得到所要求的结论,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况,这时可从反面去考虑.从反面考虑问题在中的运用主要就是运用补集思想.本题若直接求解,情形较复杂,也不容易得到正确结果,若我们先考虑其反面,再求其补集,就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的解答.解:由题知可解得A={y|y>a2+1或y由 ,得即A∩B=φ时a的范围为 或 .而A∩B≠φ时a的范围显然是其补集,从而所求范围为 .评注:一般地,我们在解时,若正面情形较为复杂,我们就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例4.已知全集 ,A={1, }如果 ,则这样的实数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即 =0,解得当 时, ,为A中元素;当 时,当 时,∴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 或 。
3、另法:∵∴ ,∴ =0且点评:该题考察了间的关系以及的性质。
4、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 时, ”不能满足中元素的互异性。
5、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 是两层含义: 。
6、变式题:已知 , , ,求 的值。
7、解:由 可知,(1) ,或(2)解(1)得 ,解(2)得 ,又因为当 时, 与题意不符,所以, 。
8、题型3:的运算例5.(2008年河南省上蔡一中高三月考)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A,函数 的定义域是B(1)求A、B解 (1)A=B=(2)由A B=B得A B,因此所以 ,所以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A. B.C. D. A解析 易有 ,选A点评:该题考察了的交、补运算。
9、题型4:图解法解问题例7.(2009年广西北海九中训练)已知M= ,N= ,则 ( )A. B.C. D. C例8.湖南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数学(理)试卷设全集 ,函数 的定义域为A, ,若 恰好有2个元素,求a的取值。
10、∴,∴∴当 时, 在此区间上恰有2个偶数。
11、2、 ,其中 ,由 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 .其中 是有序数对, 和 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 和 .若对于任意的 ,总有 ,则称 具有性质 .解:(I)证明:首先,由 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 共有 个.因为 ,所以 ;又因为当 时, 时, ,所以当 时, .从而, 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即 .(II)解: ,证明如下:(1)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2)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由(1)(2)可知,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B的比A的多3人,其余的不;另外,对A、B都不的学生数比对A、B都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
12、问对A、B都的学生和都不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解:A的人数为50× =30,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为U,A的学生全体为A;B的学生全体为B。
13、设对A、B都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的学生人数为 +1,A而不B的人数为30-x,B而不A的人数为33-x。
14、依题意(30-x)+(33-x)+x+( +1)=50,解得x=21。
15、所以对A、B都的同学有21人,都不的有8人 。
16、点评:在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
17、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
18、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19、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
20、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21、解: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2)+(200÷3)+(200÷5)-(200÷10)-(200÷6)-(200÷15)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点评: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22、题型7:综合题例11.(1999上海,17)设A={x||x-a|解:由|x-a|由 因为A B,所以 ,于是0≤a≤1。
23、点评:这是一道研究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