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该是口诛笔伐。
口诛笔伐什么意思_口诛笔伐什么意思的诛
口诛笔伐什么意思_口诛笔伐什么意思的诛
口诛笔伐什么意思_口诛笔伐什么意思的诛
释义: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用语言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用法: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应该是口诛笔伐。
[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发音]:kǒu zhū bǐ fá
[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例句]:对这种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我们必须口诛笔伐,使之无处容身。
[近义]:词性: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大张挞伐笔伐口诛笔诛墨伐鸣鼓而攻
[反义]:
树碑立传
伐的拼音 伐的解释 伐是什么意思
1、伐字的拼音是fá ; 2、 伐字的解释:(1)(动)砍:~树。(2)(动)攻打:讨~。
精选部分伐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解释:<书>讨伐:大张~。
2、采伐造句:这篇突破性的带来了通过全球在减少非法采伐方面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这将鼓励我们所有人做出继续努力。
解释[成语出处] 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在森林中砍伐树木,采集木材。
3、砍伐造句:如果你把间接的乙醇使用的土地的影响算在内,由于用土地去种植能源作物而导致森林砍伐的增加?它是不太可能达到那个目标的。
解释: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锯下来或砍倒。
4、步伐造句:你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速度前进,如果你使用自己最自然的步伐那么你的所有努力都会化成成功,所有目的都可以轻松达成。
解释: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整齐。
5、讨伐造句:西尔维斯特坚信红魔球迷会一如既往地指出这位21岁的新星,就像当年他们支持被公众大肆讨伐的贝克汉姆、坎通纳和基恩一样。
解释: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
6、征伐造句:本文综合分析《元史》等汉文史料中关于元朝征伐爪哇之有关记载,对元朝征伐爪哇的起因、经过及这次的结果等方面作了全面概述。
解释:讨伐。
7、北伐造句:张发奎是北伐中的左派将领,大革命时期,曾经与 人有过密切的合作, 也曾经对他寄望甚殷,对他做了许多争取工作。
解释:次国内革命时期,在 下,以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反动和封建军阀统治的革命(1926-1927)。因这次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北伐。参看〖次国内革命〗。
解释:砍伐已经长成可以利用的森林。主伐不仅为获取木材,同时还为了森林更新,培育后一代森林。
9、北伐军造句: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
10、口诛笔伐造句:还有,别忘了立体农场基本上根免于户外耕种所遭受的口诛笔伐:化肥用不着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物不需要排放了,更不必和森林草原抢地盘了。
典故:从口头和书面上对1、作动词,砍伐。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典故: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12、大张挞伐造句: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的学术派别,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汉学对宋学大张挞伐。
典故:张:施展;挞伐:讨伐。比喻大规模地攻击或声讨。
门伐、蒙伐、搂伐、陵伐、劳伐、滥伐、夸伐、君伐、克伐、口伐、戕伐、侵伐、启伐、破伐、七伐、攘伐、前伐、伐枳、伐善、伐器、伐叛、伐木、伐谋、伐命、伐冰、伐柯、伐杀、伐树、伐兵、伐罪、伐交、伐生、伐棠、伐性、伐矜、伐取、伐德、伐阅、吊伐、诞伐、伐、伐智、国伐、九伐、骄伐、翦伐、矫伐、践伐、间伐、交伐、砍伐、考伐、军伐、进伐、矜伐、剪伐、积伐、鸿伐、洪伐、攻伐、功伐、戈伐、伐炭、放伐、伐檀、伐人、伐山、伐国、主伐、诛伐、自伐、折伐、征伐、执伐、斫伐、责伐、斩伐、炫伐、燮伐、夭伐、四伐、讨伐、肆伐、铁伐、推伐、违伐、洗伐、袭伐、析伐、相伐、勋伐、战伐、庸伐、采伐、簿伐、参伐、薄伐、才伐、不伐、步伐、称伐、残伐、盗伐、断伐、笔伐、贬伐、北伐、作伐、杀伐、山伐、伤伐、挞伐、俟力伐、北伐军、扎伐子、伐性刀、伐乌林、伐柯人、伐荻人、伐山语、上兵伐谋、戕身伐命、南征北伐、口诛笔伐、开禧北伐、克伐怨欲、伐树削迹、伐异同、奋矜伐德、伐罪吊人、伐毛换髓、伐性之斧、伐毛洗髓、吊民伐罪、同伐异、东讨西伐、伐功矜能、伐冰之家、伐罪吊民、奉辞伐罪、矜功伐善、矜功自伐、矜功伐能、湔肠伐胃、计伐称勋、以夷伐夷、执柯作伐、自矜功伐、直木先伐、直木必伐、祖逖北伐、洗髓伐毛、邪不伐正、武王伐纣、大张挞伐、枞金伐鼓、旦旦而伐、斧伐柯、不矜不伐、标同伐异、笔伐口诛、笔诛墨伐、北伐、百马伐骥、杀伐决断、斯洛伐克、双斧伐孤树、太平军北伐、斯洛伐克人、捷克斯洛伐克
逾、凌、越。逾:逾千(超过一千);逾出(突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砚翁书》引宋.吕祖谦语出,超过一般);逾立(超过三十岁);逾世(超过当代人);逾冠(超过二十岁)。凌:凌驾、超越举例子:“凌空而去”“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逾,在中学古文中主要作动词用,有“越过”、“超过”等意思。越:越过举例子:“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随心所欲,不逾矩。”
“打笔仗”是指文人之间对话题、宗旨、派别、尊崇主义等讨论、口诛笔伐时用笔在文章作品中进行切磋的。
书面辩论双方通过运用文字来进行辩论,文章语言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经常你来我往,交锋不断,来来很多回合,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人们习惯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驳称为“打笔仗”。
拼音:shé zhàn
释义:比喻激烈的辩论。
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三二:“你起我立,火并似的舌战,没有一分一秒钟的停止。”
例句:
1、辩论双方实力相当,将有一番精彩的舌战。
2、经过激烈的舌战,他终于战胜了对手。
3、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我们在这次辩论赛中取得了胜利。
“打笔仗”,就像键盘侠和杠精之间那样,从正面说就是以笔为敝邑(yì):对自己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武器进行斗争,进行不同观点之间的辩驳和碰撞。
“打笔仗”一词由“打仗”化用而来,打仗指进行;进行战斗等,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武器,如刀枪棍棒等,当然也可赤手空拳;而“打笔仗”引入文学中,是指文人之间对话题、宗旨、派别、尊崇主义等讨论、口诛笔伐时用笔在文章作品中进行切磋的。
缘由:双方通过运用文字来进行辩论,文章语言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经常你来我往,交锋不断,来来很多回合,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人们习惯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驳称为“打笔仗”。
近义词
以书面语言为形式的辩论,往往通过写文章来进行,即人们常说的打笔仗,打笔墨官司。
书面辩论一般在时间上没有限制,参加辩论者可以仔细地推敲对方的观点,从容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寻找反驳对方的方法;还可以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直到满意为止。书面辩论能引起几方参加辩论,发表大量争鸣性文章,演变成舆论战。
口诛笔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它主要用来形容对坏人坏事的揭发和声讨,表示对不良行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口诛笔伐,源自古代的“口诛笔伐”一词,意思是通过口头和文字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谴责和反对。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对不良行为、错误或不道德行为的揭露和批评。
口诛笔伐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它既可以用于对个人行为的谴责,也可以用于对集体行为或现象的批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道德领域,只要存在不良行为或错误行为,都可以通过口诛笔伐来揭露和批评。
口诛笔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当某个或行为被揭露和批评时,人们会开始关注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关注和反思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的进步和发展。
口诛笔伐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谴责、文字批评、媒体等等。其中,文字批评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字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和态度。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记录性和传播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或行为。
口诛笔伐的意义
此外,口诛笔伐还可以促进的进步和发展。当某个或行为被揭露和批评时,反义词人们会开始关注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关注和思考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的进步和发展。
言语介(21)众:指诸侯的,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 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绍: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语言学术语“言语”是和“语言”相对的一组概念。
语言是社11、同伐异造句:很多右翼人士仍旧难以宽恕麦凯恩在2000年参加角逐时的讲演。当时,他谴责一些福音派人为“同伐异的人”。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相对的运动状态。
因此,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的过程和结果,它具有个人特色,以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特色,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言语现象和言语要素。因此言语除了具有因素,还具有个人因素。
再次,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语音成分、词的数量和构词规则等)是有限的,但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作为一个行为过程,人们所说出的话是无限的,每句话语的长短在理论上也应该是无限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追加成分而使它变得更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们说出无限多的话语。
简单地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语言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全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而在抽象的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全排除出去。但言语是很难找到规律的。
诛笔伐前面一个字是“口”,即口诛笔伐,具体释义如下:
读音:kǒu zh其次,语言是个系统,是言语活动中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共有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必须遵守这个系统的规则。ū bǐ fá
表达意思:对坏人坏事从口头和书面上进行揭发、批判。
例句:纵的媒体曾对她进行口诛笔伐,当局还曾缺席判决她犯有阴谋反罪。
读音:bǐ zhū 1. 文言文中伐的意思 伐 fá 〈动〉 (1)(会意。mò fá
表达意思: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解释】:诛:痛斥,责罚;伐:(1) 通“阀”。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6、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同声谴责。【出自】: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示例】: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
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
——宋·秦观《治势下》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残害性命);伐生(残害生命) (7)打破、挫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孙子·谋攻》 (8)敲击 征人伐鼓。本义:砍杀) (2)同本义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
——《广雅》 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又如:伐祭(砍头祭天);伐杀(杀戮) (3)砍伐 伐竹取道。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烧炭);伐薪(砍柴) (4)讨伐,进攻 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其后秦伐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又如:口诛笔伐;伐叛(讨伐叛逆);伐罪吊民(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 (5)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公冶长》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如:伐智(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自夸其德) (6)败坏,损伤 重被猛术。国本必伐。
——《诗·小雅·采芑》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9)引申为开凿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 (10)批评,责备 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
——王充《论衡·问孔》 又如:口诛笔伐 伐 fá 〈名〉 (1)通“阀”。功劳,功业 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
——《左传·成公十六年》。杜预注:伐,功也。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汉书·车千秋传》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史记·项羽本纪》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如:伐阅(功绩和资历) (2)畎上高土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
——《周礼》。
2. 文言文“伐”的所有意思,出处,还有出处里的例句
功劳,功业 [merit] 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左传·成公十六年》。
杜预注:伐,功也。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
――《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如:伐阅(功绩和资历) (3) 畎上高土 [ridge soil]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周礼》伐 ①伤害,耗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②攻伐、讨伐。
《灵枢·官能》:“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③刈割。
《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3. 关于伐的所有文言文翻译
例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作动词,敲打。
例如: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
3、作动词,讨伐;攻打。
例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4、作动词,攻破;破坏。
例如:《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5、作名词,功劳;功业。
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6、作动词,夸耀,自夸。
4. 文言文:齐恒公伐楚的翻译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 5、人人口诛笔伐,痛斥祸国殃民的“”。 期相互追逐引诱。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 海和黄海。河:黄河。
(11)贡:贡物。包:裹束。
茅:菁茅。入:进贡。
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是征:索取这种贡物。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24)盟:订立盟约。
口诛笔伐(口诛笔伐)
【注音】kǒu zhū bǐ fá
【出处】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宋·陈亮《畏羞于君子》
【释义】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有关伐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伐的组词 伐怎么组词 伐的多音字组词 伐字组词坏事的揭发
【结构】联合式
诛:讨伐。伐:攻击。指用言论或文词性: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因为一个人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人们纷纷用语言来责骂、用文字来讨伐他的行为。
【成语名字】口诛笔伐
【汉语拼在于它能够维护的公正和正义。当某个行为或违背了公德、道德或法律法规时,人们可以通过口诛笔伐来揭露和批评这种不良行为。这种揭露和批评可以促使相关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纠正错误行为,维护的公正和正义。音】kǒu zhū bǐ fā
【成语解释】
诛,诛杀。伐,征讨。“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语出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
【成语典1、挞伐造句:而且,奉西方理论为圭臬,对“新理性精神”和“文化诗学”做了许多错位的理解和无端挞伐,缺乏应有的“事实感”,使批评的尊严荡然无存。故】
夫东林自顾泾阳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者八九十年,以其升沉,用占世数兴败,其盛则为终南之快捷方式,其败则为元佑之碑。……东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论。如贪婪强横图,奸险凶暴之李三才,闯贼首辅之项煜,上笺劝进之周钟,以致窜入东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则吾臂可断,决不敢徇情也。……吕东莱曰:“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发 音 bǐ fá kǒu zhū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今乃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后,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兄台胸无成见,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语他人,则似荆轲与盖聂论剑,怒目视之,所不免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