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铭 副研究馆员。1928年12月出生,。毕业于乌市一中。现任市民办业余美术学校。乌市美协。 编辑本段个人生平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几年来,在教学研究、教育改革、教学管理和办学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各界的一致好评。他的市民办业余美术学校,自1981年创办以来,开设美术、书法两大类学科,包括儿童绘画、少儿国画、版画、色彩、创作、素描、水粉、实用美术、书法等专业课程。学制半年。全部利用双休日上课,招生对象为4岁以上通晓汉语的各族书画爱好者。学校以"以美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和书画技能,为输送各类书画人才"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1.《梦苕庵诗话》 钱仲联著 齐鲁书社96年有行政管理人员5人,教师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17人。租赁校舍1410平方米及相应的教学设备。在校有48个教学班,学生2530人。截止1996年上半年,累计已有35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结业。在这些学员中,有10余人已学有成就,近400人考入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许多待业青年和复原通过在校学习,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美术宣传骨干;有3514件少儿书画作品参加了或全国书画展览和比赛,其中件作品获奖。自1985年以来,学校共参加展、赛28次,选送作品1617件,共获特别奖6个、金奖28个、银奖78个、铜奖271个;参加全国展、赛26次,选送作品1887件,获特别奖1个、金奖49个、银奖115个、铜奖152个。先后28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奖励,除连续被评为自治区和市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科教兴市先进单位、执行收费政策先进单位等外,1992年还被和全国少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教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科委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上海陈金铭哪个学校毕业_上海陈金铭哪个学校
上海陈金铭哪个学校毕业_上海陈金铭哪个学校
工作
2010年留守儿童总结
城关中心校家长学校
2010年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城关中心校家长学校
濉溪县城关中心校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主要依托城关中心校家长学校,2005年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并与2006年成立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小组先后申报省市课四个,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市级课题与2008年结题。课题组一直在做留守儿童的研究,依据课题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全镇1142名留守儿童,分布在2所初中14所小学中,这些留守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不齐、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较,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部分留守学生心理孤僻自卑,亲情失落,心理失衡。
城关中心校依靠家长学校坚持做到管理上不盲目,教育上不松懈,把“留守学生”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中,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走近“留守学生”,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城关中心校家长学校在县、关工委下,镇关工委的悉心关怀下,中心校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一年来一切工作都积极、有序、扎实地进行,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基完成了家长学校与教学的协调工作,有全面做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下面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有序地推动关爱工作
城关中心校家长学校已走过十二个年头,积累丰富的经验,现在原来的办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构。组建了以镇委周金华为组长,镇组织部王勇、中心校马廷军为副组长,李志成、曹自亮、陈伟、杨发田、丁晓磊、邹畅、郜炳兰、刘福东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小组。组建了分管、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五老”相结合的关爱群体,构建了社区、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依据学校的总体教育教学思路,共同商讨制订了关爱教育,确定了“中学生青春期教育”、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学习家庭、做智慧家长”、“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确立了提升家教水平的总体教学思路和做好家教辅助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了“六牵手”结对关爱行动,努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和谐氛围,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各种制度,在具体的关爱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组织作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积极调动“五老”的参与性,确保了课程的实施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针对家长委员提出的“关注流动子女,留守儿童的提议和上级对流动子女和留守儿童有关规定,经研究同意批准,家长学校成立了以马廷军为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中心,设立“留守儿童、流动子女教育”办公室,在省市县的统一下,中心建立了3个高标准的“留守儿童之家”。研究制定了流动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开辟留守儿童活动基地,使留守儿童、流动子女工作更加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关爱工作做到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愈加彰显家教关爱成效
课题研究组从1142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分析归为四类:1、由于家庭成员相对不完整造成的心理孤独型。2、由于亲情相对缺失造成的萎靡不振型。3、由于家庭教育相对薄弱造成的我行我素型。4、由于疏于沟通造成的桀骜不驯型。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影响着“幸福健康的成长”。家长学校聚集这一弱势群体,以“流动子女教育问题”为基础,全面推广研究成果,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在具体作过程中,得到众多学校和家长们的支持和参与,如实提供信息,勇于发表意见。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家长学校的教学工作愈来愈彰显关爱留守儿童的作用:
(1)家庭文化悄然兴起,很多家庭添置了书架,购买了图书,长幼共读,两代共谈心得。
(2)家长和监护人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刻意训练孩子的学习毅力和受能力。
(3)家教方法更趋于科学,家长不再是无体止的唠叨,无止境的要求,无节制的打骂,而是借助亲情交流沟通,因势利导,以情感化,以理服人。
(4)“六牵手”活动,如火如荼
城关中心学校家长学校的“六牵手”关爱模式得到市县关工委的高度评价,在县关工委的表彰会议上予以大力推广。
城关中心校本部牵手淮北煤师院“支农服务队”。启动第三、四轮的“一帮一”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今年先后开展了二十一次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模拟法庭、参观大学校园等活动,留守儿童、流动子女与当代大学生牵手,结成学习、生活的对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多走出封闭、自卑,变得活泼、开朗。为了使这项工作长期化,经与淮北煤师院协商,今年和淮北师范大学协商,李萍萍、陈金铭等42名大学生参与“一帮一”的支农活动。
(6)家长学校根据上级安排,摸排全镇1142名留守儿童和36名孤儿的具体家庭经济和思想,学习状况,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发放生救助款一万叁仟伍佰元,直接受助学生210名,孤儿救助的款项即日将予以发放,此举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的一致好评。
(7)在中心校的统一布置下,开展“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父母的一封信的活动”通过书信往来,既树立留守儿童的信心,又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放心,使孤独的心灵不再得以慰藉,偏颇的行为得以纠正。
(8)牵手移动公司,在原来安装了 “校讯通”电话机的基础上,有安装了考勤机建立了全镇所有学生的电子档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了一张电子卡。“校讯通”让班主任更轻松与家长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学校的通知、通告也经常通过“校讯通”传递给家长,轻松、快捷;家长也通过、电脑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进行交流;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互报平安信息也通过“校讯通”。“校讯通”的使用有效地规范了学校对全校学生的考勤,为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科学化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从事教育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监护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三是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7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四是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五是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接着引起或诱发了儿童不良人格因素,如比较冷淡、孤独、寡言;冲动任性,自制力,易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紧张焦虑,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导致了儿童思想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如说谎、不完成作业、逃课、和同学闹矛盾、沉迷于游戏等。“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表现不佳、性格和行为等明显偏不能完全归咎于有关儿童群体的留守状态,非留守儿童群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青年学院的陆士桢分析说。但他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状态催化或加重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 家长学校以班主任为主体,以答询老师为信托,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答询队伍,成立专门的家教心理咨询和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办公室,制定了答询流程、制度。随时接待家长的和学生的咨询。有500多名家长虚怀若谷,带着家庭教育的一个个难题,走进学校,求救于师,共商良策,调整心态,力戒粗暴,真情感化,科学教子,让很多后进孩子完成转化,走向正轨。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游戏成瘾,上课不进班,游戏厅一坐就是几小时,家长无奈,走进学校咨询室,老师、孩子、家长坦诚交流,以情攻心,使孩子良心发现,当即签下“以后在家长的陪同下,两周打一次游戏,一次一小时”的“君子协议”,让许多濒临辍学的孩子重新走进课堂,坐下来安心读书。家长围绕以“孩子学习无兴趣”为话题,咨询于师。答询老师任海燕在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分析心理障碍后,与家长共同制定“以成功的喜悦为激素,激活孩子萎靡的灵感”这一策略,运用马革利翁效应,以耐心的期待,让学生完成“品尝成功、丢掉畏难、增强信心、提高兴趣”的心理成长过程。朱永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道理、设身处地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一个个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在许多学生,已进入信心增强阶段,对学习兴趣逐步变浓
事实证明,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密切了家长、学校和之间的关系,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中坚力量。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着一些问题:
1、个别家长(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2、“留守儿童之家”的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开展不能制度化。
3、流动子女、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还作得不够深入全面。
4、“六牵手”活动有些缺失,没有全员动员起来,对留守儿童的帮扶的形式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理。
5、“校讯通”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展现等。
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是不断鼓励我们加倍努力的动力。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中心校愿在上级各关工委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在巩固关爱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工作,辛勤奉献,让留守儿童工作更趋于合理、科学、规范,在全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2011-3-1
读书获奖感言怎么写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场破冰之旅。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一点点凿破自私、狭隘、庸俗、冷漠……而一个明净而流动的水面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的深处是感动 我喜爱阅读。读师范时堂课,语文老师夸我有读书人的气质:眼神明亮坚定,神情平稳从容,这一定是喜欢读书的结果。老师的话语点亮了我读书的星空,读书、背书、抄书,一直到写书、推广阅读。
我感谢阅读。五年前,我回到教育系统工作,参加教育报组织的和峰会时,发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会上专家们非常接近,这应当归功于读书。为了探索阅读经验,我联系了两个村级小学的班级,班上孩子在阅读中实现了童话般的成长。这些经历使我写出长篇教育成长《会玩,才有翅膀》。“会玩,才有翅膀”,这成了学生们快乐成长的口号。
我分享阅读。经典童书必须是“给孩子的”、“为孩子喜欢并接受的”经典。所以,阅读推广人必须做好工作。每当发现好书,我都会在时间与大家分享。我把读书的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他们进行微课题探索,在我指导策划下,教师有了“赶路要紧”阅读成长共同体,学生形成了阅读群。
我主张,教师首先要成为会读书的人,才可以给学生作好。要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像小树一样摇动着成长。我鼓励师生们大胆开展阅读活动的创新,让学生的阅读“活”起来、“动”起来。
学生喜欢阅读,就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喜欢阅读,教学就会更加主动高效;家长喜欢阅读,就会更加配合学校助推学生成长。读书是一个持续的、内化的过程,要防止急功近利。不可以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对立起来,以“阅读会耽误学习”而将其拒之门外。学生读书会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起到综合促进作用,促进阅读也应成为教师共同的工程。
影响我2.《唐宋词与人生》 《杨海明词学文集·第七册》 杨海明著 江苏大学出版社的五本书
1.《相信童话》 梅子涵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为什么是抚松》 李振村 朱文教育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推动,而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共通的体验和促进双方心灵沟通的共通语言上。“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以“书”会友,以“书”搭建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渐渐地,成员们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效地提升了专业水平,还收获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情谊。正如英国学家鲍曼所言:“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君 陈金铭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英)斯宾塞著 联合出版社
5.《危机传播管理》 胡百精著 大学出版社
读书 古之学人为己 孔子有云:古之学人为己,今之学人为人。有书读、做老师教书,本身就是一种福分,因此,获选本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于我而言,既是荣耀,又是惶恐,更是意外。
没有“学”意义上的任务去读书,是为自己的人生读书,是为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读书。“口味要杂,肚皮要宽”,这是我的老师王迈的教诲;“厚植基础,博览专精”,这是我的导师钱仲联先生的'告诫。我爱看之书很杂,工作以后,逢好书即买,以至现在有了“书灾”:家中有四个书房、藏书三万多册,然而生活在书中,是一件美丽的事儿。
读自己读得懂的书,说自己明白的话。我一直这么告诫学生,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我自己坚持读书抄书,也让学生读书抄书。我曾经拿出一万元为自己所有的2008级本科生每人每年买一本书,让他们交换着读,每周组织“礼拜三读书沙龙”,但每个学生要繁体字手抄十部书,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唐诗宋词。每位本科生毕业时可以挑走四年内我为他们买的四本书,作为我送他们的开启人生之礼,我愿意让我的学生一生与书相伴。此外,我每周义务教身边的孩子读书,一个有力量的民族自孩子读本民族的书始,每一个孩子的文化母乳是其民族文化经典著作。让孩子心底有一颗文化的种子,在书里,我和孩子一起发现自己,一起慢慢地理解、成就自己,读书的魅力在此展现——读书会让每一个人都遇见美丽的自己。
影响我的五本书
3.《近代文学批评史》 黄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教学论稿》 王策三著 教育出版社
在共读中找寻教育的“桃花源” 作为一名地方教育科研工作者,仅仅自己爱读书是不够的,还应唤起更多教师的读书热情,大家一起读书。近七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两个问题:有没有一种适合群体教师的有效读书模式?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能唤起教师的教育热情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为此,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2008年6月,我和一群热爱阅读、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朋友自发组成一个民间、草根的“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我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并邀请几位“名师”或“嘉宾”作。我们从几个人的读书沙龙开始,发展到几十个人或上百人,一起用“世界咖啡式”的方式来分享读书之乐。七年来,我们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著作,开展了近百次沙龙分享活动。我们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盛宴,大家宁静自然地对话,互相敞开心扉,这种氛围会自然地使我们的思想回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的教育原点上来。
创建学习型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扎扎实实行动,阅读是推动建立学习型的方式,而教师要做阅读的先行者和推广者。我和共同体伙伴们以“共同阅读”为媒介,在厦门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中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为厦门“学习型”的建设做我们该做的事。阅读,看起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汇聚起来的改革力量却很大,我们会一直实践下去!
让我们一起在共同体的阅读中,去探寻教育的“桃花源”!
影响我的五本书
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美)帕克·帕尔默著 吴国珍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共同体》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 江苏出版社
3.《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 金美福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静悄悄的革命》 (日)佐藤学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 (美)朱安妮塔·布朗 戴维·伊萨克 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于读书的获奖感言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升华,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读书的获奖感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读书的获奖感言一 我喜爱阅读。读师范时堂课,语文老师夸我有读书人的气质:眼神明亮坚定,神情平稳从容,这一定是喜欢读书的结果。老师的话语点亮了我读书的星空,读书、背书、抄书,一直到写书、推广阅读。
我感谢阅读。五年前,我回到教育系统工作,参加教育报组织的和峰会时,发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会上专家们非常接近,这应当归功于读书。为了探索阅读经验,我联系了两个村级小学的班级,班上孩子在阅读中实现了童话般的成长。这些经历使我写出长篇教育成长《会玩,才有翅膀》。“会玩,才有翅膀”,这成了学生们快乐成长的口号。
我分享阅读。经典童书必须是“给孩子的”、“为孩子喜欢并接受的”经典。所以,阅读推广人必须做好工作。每当发现好书,我都会在时间与大家分享。我把读书的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他们进行微课题探索,在我指导策划下,教师有了“赶路要紧”阅读成长共同体,学生形成了阅读群。
我主张,教师首先要成为会读书的人,才可以给学生作好。要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像小树一样摇动着成长。我鼓励师生们大胆开展阅读活动的创新,让学生的阅读“活”起来、“动”起来。
学生喜欢阅读,就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喜欢阅读,教学就会更加主动高效;家长喜欢阅读,就会更加配合学校助推学生成长。读书是一个持续的、内化的过程,要防止急功近利。不可以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对立起来,以“阅读会耽误学习”而将其拒之门外。学生读书会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起到综合促进作用,促进阅读也应成为教师共同的工程。
影响我的五本书
1.《相信童话》 梅子涵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为什么是抚松》 李振村 朱文君 陈金铭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英)斯宾塞著 联合出版社
5.《危机传播管理》 胡百精著 大学出版社
关于读书的获奖感言二 孔子有云:古之学人为己,今之学人为人。有书读、做老师教书,本身就是一种福分,因此,获选本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于我而言,既是荣耀,又是惶恐,更是意外。
没有“学”意义上的任务去读书,是为自己的人生读书,是为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读书。“口味要杂,肚皮要宽”,这是我的老师王迈的教诲;“厚植基础,博览专精”,这是我的导师钱仲联先生的告诫。我爱看之书很杂,工作以后,逢好书即买,以至现在有了“书灾”:家中有四个书房、藏书三万多册,然而生活在书中,是一件美丽的事儿。
读自己读得懂的书,说自己明白的话。我一直这么告诫学生,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我自己坚持读书抄书,也让学生读书抄书。我曾经拿出一万元为自己所有的2008级本科生每人每年买一本书,让他们交换着读,每周组织“礼拜三读书沙龙”,但每个学生要繁体字手抄十部书,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唐诗宋词。每位本科生毕业时可以挑走四年内我为他们买的四本书,作为我送他们的开启人生之礼,我愿意让我的学生一生与书相伴。此外,我每周义务教身边的孩子读书,一个有力量的民族自孩子读本民族的书始,每一个孩子的文化母乳是其民族文化经典著作。让孩子心底有一颗文化的种子,在书里,我和孩子一起发现自己,一起慢慢地理解、成就自己,读书的魅力在此展现——读书会让每一个人都遇见美丽的自己。
影响我的五本书
3.《 陈金铭 副研究馆员。1928年12月出生,。毕业于乌市一中。现任市民办业余美术学校。乌市美协。 编辑本段个人生平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几年来,在教学研究、教育改革、教学管理和办学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各界的一致好评。他的市民办业余美术学校,自1981年创办以来,开设美术、书法两大类学科,包括儿童绘画、少儿国画、版画、色彩、创作、素描、水粉、实用美术、书法等专业课程。学制半年。全部利用双休日上课,招生对象为4岁以上通晓汉语的各族书画爱好者。学校以"以美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和书画技能,为输送各类书画人才"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1996年有行政管理人员5人,教师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17人。租赁校舍1410平方米及相应的教学设备。在校有48个教学班,学生2530人。截止1996年上半年,累计已有35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结业。在这些学员中,有10余人已学有成就,近400人考入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许多待业青年和复原通过在校学习,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美术宣传骨干;有3514件少儿书画作品参加了或全国书画展览和比赛,其中件作品获奖。自1985年以来,学校共参加展、赛28次,选送作品1617件,共获特别奖6个、金奖28个、银奖78个、铜奖271个;参加全国展、赛26次,选送作品1887件,获特别奖1个、金奖49个、银奖115个、铜奖152个。先后28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奖励,除连续被评为自治区和市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科教兴市先进单位、执行收费政策先进单位等外,1992年还被和全国少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教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科委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近代文学批评史》 黄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教学论稿》 王策三著 教育出版社
关于读书的获奖感言三 作为一名地方教育科研工作者,仅仅自己爱读书是不够的,还应唤起更多教师的读书热情,大家一起读书。近七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两个问题:有没有一种适合群体教师的有效读书模式?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能唤起教师的教育热情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为此,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2008年6月,我和一群热爱阅读、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朋友自发组成一个民间、草根的“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我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并邀请几位“名师”或“嘉宾”作。我们从几个人的读书沙龙开始,发展到几十个人或上百人,一起用“世界咖啡式”的方式来分享读书之乐。七年来,我们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著作,开展了近百次沙龙分享活动。我们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盛宴,大家宁静自然地对话,互相敞开心扉,这种氛围会自然地使我们的思想回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的教育原点上来。
创建学习型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扎扎实实行动,阅读是推动建立学习型的方式,而教师要做阅读的.先行者和推广者。我和共同体伙伴们以“共同阅读”为媒介,在厦门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中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为厦门“学习型”的建设做我们该做的事。阅读,看起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汇聚起来的改革力量却很大,我们会一直实践下去!
让我们一起在共同体的阅读中,去探寻教育的“桃花源”!
影响我的五本书
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美)帕克·帕尔默著 吴国珍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共同体》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 江苏出版社
3.《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 金美福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静悄悄的革命》 (日)佐藤学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 (美)朱安妮塔·布朗 戴维·伊萨克 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