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学历教育 2025-04-19 10:28:19

小华给大家谈谈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以及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1、语文阅读理解有三大类: 说明文 、文言文、现代文。

2、阅读理解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题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 方法 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 文章 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 句子 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 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 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4、、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 阅读一、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记叙文段的作用: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5、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结果。

6、可适当做标记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7、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8、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标记号。

9、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10、3、答题。

11、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2、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13、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4、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 议论文 、记叙文、)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15、(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6、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17、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18、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19、反问(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0、: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21、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22、(三)根据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3、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24、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26、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27、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不行。

28、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