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秋色连波, 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古诗苏幕遮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古诗苏幕遮范仲淹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①
1.关于“酒”的诗句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宋】范仲淹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家、文学家。下面整理了范仲淹的诗句,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的诗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范仲淹《御化作相思泪。街行·秋日怀旧》
4、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5、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6、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范仲淹《瀑布》
7、黯乡魂,追旅思。——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8、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9、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
10、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1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4、山映斜阳天接水。——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5、纷纷坠叶飘香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家、文学家。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原文翻译如下:
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朱弁《春阴》)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转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融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融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_,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于方。
导语: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的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仲淹古诗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1、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苏幕遮——范仲淹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御街行——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5、范仲淹罢宴——范仲淹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副),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毅然出走"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的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江上渔者水远山长处处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_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_(今陕西_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_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2)更在斜阳外:指草延伸到斜阳以外的天边。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的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片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quot;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苏幕遮
作者:周邦彦
燎沉香1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 春日忆李白(杜甫),消溽暑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3。
全部注释
1.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2.溽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3.风荷举: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4.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周邦彦乃浙江钱塘人。
5.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6.芙蓉浦:有溪涧可通地荷花塘。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回答者: 爱倪lp - 助理 二级 2007-9-11 10:12
苏幕遮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
1.整首词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婉丽,深情,绵邈。
2.“寒烟翠”的“寒”字所起的作用?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人以秋意感受。
3.下片三、四句即“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语言特点和作用?特点是造语奇特,作用是使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云天,黄花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评析]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造语奇丽,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苏幕遮对照翻译:
[作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西村(王令) 远近皆僧剂, 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 沽酒入芦花。碧云天》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酒入愁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