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浣溪沙 秦观 浣溪沙秦观翻译
浣溪沙 秦观 浣溪沙秦观翻译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描述的题目,描述时要注意不要偏离诗歌情感、意3.晓阴:早晨,天阴着。境。语言尽量优美,富有文采,这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途经。
浣溪沙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诗词译文
春日的微寒,带着丝丝凉意无声无息地侵入小楼。已是拂晓时刻,却阴云一片,令人烦乱,仿佛置身暮秋的感觉。回头凝望彩色的画屏,却见轻烟淡淡,流水潺潺,意境悠远。望向窗外,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是那样轻盈美好,恰似我的梦境般虚无缥缈。天空中淅淅沥沥飘洒的雨丝,是那样漫无边际,多像我心头飞扬的愁绪啊。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精美华丽的帘幕用小银钩随意挂起。
词语注释
1.《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
2.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专家解读
这首《浣溪沙》,一起调就充满了艺术魅力。在轻淡中透着词人极为纤细、敏锐的心灵感受,用“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这两句开篇,不仅点明了写景的时间、抒情的地点,而且奠定了全篇凄清、哀伤的抒情基调。时至春天,主人公却感到像深秋那样的寒气侵入肺腑,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郁闷无聊。紧接着,词人用“淡烟流水画屏幽”写出内心的无限感触。
然而在词中,秦观不说心情无聊,却怨怼、咒骂“晓阴”之“无赖”,通过写景去进一步渲染、凄寒、萧瑟的气氛,达到了不言愁而愁自见的佳境,给人创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主人公大梦初醒,正睡眼惺忪,于凝神恍惚之中,随意看到室内的画屏上升腾着淡淡的雾霭,显得意境如此幽远,在周围阴冷气氛的罩笼下,一种幻觉使自己仿佛还置身在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在下阙中,词人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视线移向了窗外,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飞花袅袅,轻盈凌乱,飘忽不定;细雨如丝,淅淅沥沥,迷漫无际。眼看飞花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然升起如细雨般茫茫之愁绪。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词人却巧妙地抓住它们之间有轻和细的共同点,构成比喻句,而这种比喻,既恰当又新奇。因为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使“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富有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成为历来备受赞赏的千古”奇语”,也因此是这首词,成为秦观小令中的压卷之作。
知识拓展
在这首《浣溪沙》中,秦观以柔婉曲折之笔,凭借一个婉约派词人的敏感,把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写得如此动人心弦。而这春愁,既不去涉及,又似乎不是在表达爱情亦或友情。这种空虚和之愁绪,又似乎伴随生命的整个过程,好像是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的,是如此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这种淡淡的闲愁,在喧嚣的世界里,在热烈的生活中,哪个人又不会在某一说不定的时刻,从心底无端地涌起呢?它总是给人说不清也拂不去的无奈之感。而秦观却能更敏锐地感受到这种愁绪,精准地捕捉住它,将它形象地流诸于笔底,并渗透进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可谓构思精巧,意境优美,是一个耐人玩味的艺术作品。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并非单独的一首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3、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_,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
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甫的《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因此,梁说仅备参考。
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韵体。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
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宋代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
在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点绛唇,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作品有:
(唐五代)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北宋)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南宋)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南宋)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南宋)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宋)李清照
你是问什么啊,浣溪沙是词牌名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词【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上倾向于旧,被目为元佑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春愁的?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月在,曾照彩云归。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先写女主人公在春天微凉的早晨独自登楼场景,接着以飞花比梦、细雨比愁,点明春愁主旨。词人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浣溪沙词谱及其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若耶溪又名浣纱溪,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浣纱于此。遂有了词牌《浣溪纱》,浣是洗的意思,溪是小溪,纱就是一种布料,单看字面意思你可以理解成在小溪里洗纱(通俗一点就是在小溪里洗衣服)
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浣纱溪,是韦庄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旧址所创,早见于五代《花间集》,到宋代成为定谱:
上阕
下阕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仄仄平平平仄仄(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很多人都写过浣溪沙其中
秦观的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①。淡烟流水画屏幽②。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③。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所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令人触目伤情,描写隽永传神,创造出全词境界。“飞花”、“细雨”,为实写物态;“梦”、“愁”,虚写心境,合而喻之,虚实相生,已臻灵秀之境。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高中语文中有的
不错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萧瑟: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秦观的词俊逸精妙,语言清丽淡雅,字字珠玑,情韵兼胜,脍炙人口。即便是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他的作品风格也独树一帜,闪烁着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唐·王绩《野望》《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1、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秋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秋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4、秋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秋菊——带到秋天八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6、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
7、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李清照(宋)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如梦令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浣溪沙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比喻手法的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表达朋友间惜别之情的诗句: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沦)
描写月光月夜景色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浣【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银钩把帘子挂起。溪沙描绘的是早春时节。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更多关于浣溪沙描绘的是什么季节,进入:
出处:“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的出处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唐·杜甫《秋兴八首》意思是:浮萍飘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扩展资料: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
浣溪沙词调有五种格式。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以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代表。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平声,“照”字仄声。
变体一,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以唐末五代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为代表。此词首句不起韵。薛词别首“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正与此同。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以五代宋初孙光宪《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为代表。此词后结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词,仅见此作。
变体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以五代顾敻《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平》为代表。此词前后结皆三字三句。按《花间集》本,前后两结仍作七字一句,今从《花草粹编》,以备一体。
秦观的十首诗词:
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两句是千古名句。
第二首: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将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三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将一个女子内心发出的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展现出来。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委婉。
第四首: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清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第五首: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_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一首回忆怀念人之作,作者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第六首: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这首词处处紧扣,而又不着痕迹,极尽含蓄委婉之致,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第七首:点绛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仕途的不顺,让词人想找到世外桃源,这首词写他“世外桃源不可得”的遗憾心情。
第八首: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一首思人之作,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第九首:鹧鸪天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从鸟鸣写起,巧妙地溶入词调,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值得玩味。
第十名: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首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
在春天早晨的事情。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宋·张炎《清平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是词
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教坊曲名.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贺铸名《减字浣溪沙》;韩淲词,有“芍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常记西亭日暮,》;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 浣溪沙
“广寒曾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作法〕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二句,即为七言诗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