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创造水调歌头的背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背景)
苏轼创造水调歌头的背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背景)
苏轼创造水调歌头的背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背景)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送给他弟弟的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史上最的中秋诗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家和思想家,他曾经参与过王安石的变法运动。
但后来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而遭到排挤和打压,被贬谪到各地任职。在他的仕途中,他经历了多次升迁和降职,也遭遇了多次牢狱之灾。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保持了一种旷达豁达的精神风度,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所作,当时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一年距离他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有七年之久,他十分思念弟弟。中秋之夜,他与友人欢饮达旦,大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并有感而发地说:“兼怀子由”。
这首词以月为媒,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亲友的祝福,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天道的感慨和追问。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在仕途失意时的超然胸怀和乐观情怀。
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的文学家、家、艺术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
苏轼曾经参与过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但后来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而遭到排挤和打压,被贬谪到各地任职。在他的仕途中,他经历了多次升迁和降职,也遭遇了多次牢狱之灾。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保持了一种旷达豁达的精神风度,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也是一位美食家和厨艺高手。他喜欢品茗、饮酒、烹饪,创造了许多美食佳肴,如东坡肉、东坡酥饼、东坡豆腐等。他还喜欢游山玩水,赏花观草,与友人交流思想。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智慧。
简单点的话这句可以当作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举着杯酒问苍天.天上的天宫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那风回到天上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着月亮跳起了舞.清影随人,就好象乘云彩,驾着清风,在天上飞翔着,哪里像是在人间啊?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有心事不能安眠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非要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月圆呢?人生有悲伤,有欢乐,有分离,有团圆.而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些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难得十全十美.但愿人们能够天长地久的在一起,虽隔者千里远,但是可以同赏一轮明月.
这首词有上,下两片.
上片主要是在描写月色的美丽,叙述了身世及思想上的矛盾.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发问青天,把读者们的思绪引到了浩翰的夜空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有对朝廷的向往,又有些疑虑.最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下片主要写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现苏轼对思念弟弟,夜不能眠.“不应有恨”表面看是在说月亮,其实是在说作者自己不应有恨但恨在其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对人世的解释,表现了他的旷达,洒脱.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所有离别人的祝福,使全诗转入更高的境界.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既有哲理又饱含感情. 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水调歌头,词牌名。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
当时,苏轼被贬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七年不曾相见。丙辰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开怀畅饮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名篇。
中秋之夜,月圆之时,本就是高兴、欢乐的时刻,但是词中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我想,词人此时更多的是恨人生的不得志、恨月圆人不圆、恨朝廷的勾心斗角……
尽管如此,作者也不是一直陷入此种痛苦之中,而是得出感悟:既然此事古难全,并非人力所能左右,那就只能坦然面对吧。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自然地表达了出来。所以,我们真的还得好好向古人学习学习这种超然与脱俗,才能不受物质条件所累,活得更轻松、快乐一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