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隐居者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引人遐想。诗人也常以其为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寻隐者不遇古诗,更是寄托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探寻隐逸之诗:寻隐者不遇
一、寻隐者不遇
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林中,不见隐者踪迹,却依稀听见谈笑声。夕阳西下,余晖映照青苔,更显空山寂寥。
孟浩然《寻隐者不遇》: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不见仁者面,空山独自望。
日落月升,时间流逝,隐者依旧不见踪影。诗人只能独自伫立空山,徒留惆怅。
二、归隐之思
隐居之风在唐代盛行,诗人往往将寻隐者不遇作为抒发自己归隐之思的契机。
陶渊明《饮酒》: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隐居乡野,采菊赏山,寄情山水。虽然不见隐者,却已领会了隐居之乐。
李白《将进酒》: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虽未能寻得隐者,却在与汪伦的邂逅中,体会到了隐逸洒脱之风。
三、超脱境界
寻隐者不遇,不仅是诗人未能实现归隐抱负的遗憾,更体现了他们对超脱凡尘的向往。
刘禹锡《陋室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也能成为仙境,并非隐居山中才有超脱之意。心境超脱,方能寻得真正的隐逸。
白居易《自遣》: > 醉中眠乐易,醒后性慵舒。 > 莫学干霄木,争高一时无。
诗人自遣,醉酒梦乡,性情洒脱。不必追求高高在上,顺其自然,方能享受隐逸之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