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这个词语常见于古代典籍中,指代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菽"的使用频率却大大降低,很多人对其含义感到陌生。那么,"菽"究竟指的是什么作物呢?
菽:古代称谓,现代代指哪种作物
古代的"菽"
在古代,"菽"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它既可以泛指豆类作物,如黄豆、黑豆、绿豆等;又可以特指其中的一种豆类,即大豆。
在先秦时期,"菽"主要指大豆。大豆在当时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与粟、麦、黍齐名。到了汉代以后,"菽"的含义逐渐扩大,开始泛指豆类作物。
现代的"菽"
在现代汉语中,"菽"一词的使用已经非常少见。不过,在一些成语和俗语中,它仍然保留着特指大豆的含义。例如:
"望而却步者,见菽豆而退",指因为害怕困难而放弃。 "菽水承欢",形容孝顺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豆类"一词已经取代了"菽",成为豆类作物的统称。
菽的植物学特征
大豆(Glycine max)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它株高可达1-2米,叶子为三出复叶,花白色或淡紫色,结荚。大豆的种子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光泽,颜色多样,常见的有黄色、黑色、棕色等。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它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如豆浆、豆腐、酱油、食用油等。此外,大豆还广泛应用于工业中,提取蛋白质、油脂、饲料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