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势均力敌的分庭抗礼

专业解读 2024-11-10 09:56:35

分庭抗礼意思

标题:势均力敌的分庭抗礼标题:势均力敌的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一词意为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其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描述了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的场景。

当时,蜀汉军和魏军势均力敌,双方在五丈原僵持不下。诸葛亮在南山扎营,司马懿则在北山布阵。两军在山坡上遥相对峙,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分庭"指分开朝堂,比喻双方分立,互不相让。"抗礼"指相互施礼,表示互相抗衡。因此,"分庭抗礼"一词形象地刻画了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的局面。

历史中的分庭抗礼

除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五丈原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分庭抗礼事件,例如:

南北朝时期南梁与东魏的分庭抗礼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时的分庭抗礼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清军的分庭抗礼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分庭抗礼"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以下场景:

势均力敌的竞争或对抗:例如,两支足球队在赛场上分庭抗礼,势均力敌。 不相伯仲的成就或地位:例如,两家公司在行业内分庭抗礼,不相伯仲。 针锋相对的论战或交锋:例如,两位专家在学术论坛上分庭抗礼,针锋相对。

意义与影响

"分庭抗礼"的概念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以下几点:

实力对比:分庭抗礼的双方往往实力相当,互不相让。 竞争与合作:虽然分庭抗礼意味着对抗,但也可能促进良性竞争和相互监督。 格局的改变:分庭抗礼的局面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外部因素而发生改变,导致势力的重新平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