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是明代的人而桐城派是清朝才出现的。因此很明显归有光不是属于桐城派的人。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_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_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_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_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不对,归有光不是!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称为桐城派“四祖”。
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师事、私淑或膺服桐城派的作家,遍及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2022年4月28日《桐城派大辞典》1版2次修订重印本出版。
产生背景: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
在桐城派“四祖”中,前“三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虽然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被誉为“文都”,主要因为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桐城派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如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但桐城籍作家仍占很重,的的有被称为“小方、戴、刘、姚”的方东树、戴钧衡、刘开、姚莹及方宗诚、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等。
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名为惜抱轩,后来学者便称他为惜抱先生。
桐城派姚姓学者还有姚莹、姚永朴、姚永概。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晚年还以其书斋“十幸斋”为号,自称幸翁,清桐城人。
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其祖父即在道任上,因抵御英军入侵而获罪的姚莹。
姚永概,字叔节,号幸孙,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十二月诞生于其父江西安福县署内。
桐城派三祖名字分别是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桐城三祖官吏传记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桐城三祖在塑造官吏形象时体现出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观念。这一类在官吏形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桐城派三祖的影响:
“桐城派”是清代的散文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以方苞“义法说”为基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体系。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名为惜抱轩,后来学者便称他为惜抱先生。
桐城派姚姓学者还有姚莹、姚永朴、姚永概。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晚年还以其书斋“十幸斋”为号,自称幸翁,清桐城人。
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其祖父即在道任上,因抵御英军入侵而获罪的姚莹。
姚永概,字叔节,号幸孙,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十二月诞生于其父江西安福县署内。
发展历程
方苞,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而入狱。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
“义”与“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倡语言“雅洁“,淘杂质,反对俚俗和繁芜,造雅谨朴质文体。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积极意义。“义法”论创立,为桐城文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朱之一和其他的一些人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派别所以也很不出名。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戴名世,他是桐城派的先驱者;方苞,桐城派的奠基人;姚鼐,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当然还有清代的大臣曾国藩也是属于桐城派的。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槲、姚鼐均是安徽省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戴名世、姚莹、曾国藩、吴汝纶。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1、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清桐城人,散文家。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尢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清初曾任教习、知县。后中康熙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年因《南山集》获罪入狱,康熙五十二年被腰斩于市。
2、方苞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祖居在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桐枞“桂林方氏”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
3、刘大櫆
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祖籍桐城,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16岁到安庆参加秀才,就得到吴士玉的赏识。1725年至1733年,参加科举三次,两中副榜。1734年至1736年,两次去参加乡试,均遭罢黜。
4、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姚鼐于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戴名世是桐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