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四则,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稳定性(The Stability of the Eco)、能量流动(The Flow of Energy)、物质循环(The Cycling of Matter)和群落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
康芒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康芒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康芒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这是生态学领域的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
1、生态系统稳定性(The Stability of the Eco):指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结构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等方面。
2、能量流动(The Flow of Energy):指光合作用和有机物消耗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并流向环境的过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呈现单向流动,通过食物链传递,从低级营养者到高级营养者。
3、物质循环(The Cycling of Matter):指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这些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非生物过程互相转化和循环利用。
4、群落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异和组成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生态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学可以指导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例如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保护、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等。
2、农业和林业生产:通过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生态学可以帮助优化农业和林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
3、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可以为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水资源管理、矿产开发、渔业管理等。
4、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法,并预测可能的环境风险。
5、城市规划和建设:生态学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例如设计生态景观和绿色建筑、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和水质等。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 flow principle):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 redistribution principle):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
(五)能量流动原理(energy flow principle):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
(六)景观变化原理(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
(七)景观稳定性原理(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景观稳定性起因于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景观异质性的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如基质、镶块体、廊道、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气、矿质养分等,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
4、岛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理论基础:—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扩展资料:
一、原则
1、因地制宜
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
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
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
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二、构成
其结构可以分成为生态核、生态基、生态库等3个主要。
1、核心圈。是人类,包括组织机构及管理、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和政策法令,是核心部分为生态核。
2、内部环境圈。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内部介质,称为生态基。常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空间位置。
3、外部环境。称为生态库,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资金、人力等。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下是生态学的五个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例如:无废弃农业,沼气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例如: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3、协调与平衡原理。例如:
三北防护林,沙漠防护林,需适应当地地区情况。
4、整体性原理。例如:人类与自然整体性,动物与自然整体性。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例如:稻田养鱼养鸭,草原放牧。
以下是生态学的概念。
一、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1、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
2、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极大压力。
1、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2、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态学。
三、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1、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2、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目前,生态学基本原理已经应用到生活中了。比如,商业生态,产业生态,生态等等。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 flow principle):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 redistribution principle):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
(五)能量流动原理(energy flow principle):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
(六)景观变化原理(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
(七)景观稳定性原理(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景观稳定性起因于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