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历史介绍_黄鹤楼的历史介绍500字
黄鹤楼的历史介绍_黄鹤楼的历史介绍500字
1975年11月15日
趣说黄鹤楼季 黄鹤楼的前世今生-超清72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登黄鹤楼,午刻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0P
在古代,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有许多,但是武汉可以说是独领,这不禁让我非常的好奇,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才能让古代那么“挑”的诗人愿意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也甘愿在这座城市当中回归田园呢?
跟随着岁月的年轮,我们不妨一起来重新走一下古人走过的黄鹤楼是怎么样的。
黄鹤楼的传说
按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照目前专家考证来说,武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而真正定义为武汉却是在西汉时期,可以说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当地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古迹,其中最为的当属于是黄鹤楼了。
黄鹤楼的诞生和发展与各种传说息息相关:
是最主张修行和成仙的,传说吕洞宾在这里传道、修行,其中按照《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吕祖以五月登黄鹤楼,午刻而去。故留成仙圣迹。”
当然以上两种都是比较夸张的手法,按照历史考证来看,黄鹤楼得名是因为其建在了黄鹄山上,古代人对于“鹤”与“鹄”读音相不多,因此逐渐转变为了“黄鹤楼”。
从崔颢《黄鹤楼》看历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黄鹤楼是于1981年按照清朝同治楼为原型的建筑,按照相关的史料记载,黄鹤楼最早建立于三国时期,在长达1700年的岁月当中,黄鹤楼的“命运”坎坷,基本上在建造之后没多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损毁。
单单是在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之中,黄鹤楼就先后被毁了7次,在此期间,当时维护和重建次数则不下10次。
在黄鹤楼悠久的岁月当中,其实真正让它火起来的当属于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对,留下来脍炙人口的诗句,最的当属于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与诗仙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为什么要拿这两位诗人来说呢?其中还有一段比较深刻的故事,按照北宋学者李畋的《该闻录》中记载:李白在听闻在长江南岸有一座高塔景色甚好,这让这位把酒言欢的诗仙赶到了这里,想一睹风采,而这座高塔就是黄鹤楼。
古人是喜欢借景生情然后吟诗一首的,李白正是如此,当他登上黄鹤楼时,俯瞰到了这座城市的景色,心中非常舒畅,再加上他饮酒不少,正要吟诗一首的时候,却发现在楼上有崔颢写下的《黄鹤楼》。
对于这个级别的文人,对于有才华的人更是惺惺相惜,李白再三品读之后,放下了手中的笔,取消了自己提笔写诗的念头。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准备赋诗一首的他放弃了呢?有一句话为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此到现在为止,黄鹤楼东边仍然保留着一个凉亭,名为“搁笔亭”,这个凉亭就是根据这件事来建造的。
当然在之后有不少人对于“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感到有点怀疑,这个怀疑不乏是根据两个人名气来的,要知道当时李白的知名度极高,更是有着“贵妃捧墨、力士拖鞋”的故事。相比较于崔颢,尽管他在当时知名度也比较高,但是比较起李白,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按照这样下来,于情于理都不会有李白向崔颢的诗“低头”一说。
至于这件事是真是,我们姑且不说,单说之后李白的几首诗中有崔颢《黄鹤楼》的影子,就可以看出其实当时对李白的影响其实比较深的。
不少人对于黄鹤楼的重建保持着反对的态度,一度也有着“黄鹤楼是的”的说法,那就是在1985年重建花费了600万元,而且重建之后的黄鹤楼并不在原址,甚至在黄鹤楼中安装了两部电梯,让黄鹤楼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点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黄鹤楼要花费巨资重建,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着千千万万座的高楼,但是为何只有黄鹤楼却得以闻名,这其中自然与几位诗人的影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关于黄鹤楼的一种心灵寄托。
这座承载了数千年来人们眼中“仙”的大楼,虽然几经波折,但是那可谓是历史的宿命,真正留下来的是“黄鹤楼”本身的魂。
第二点就是重建之后的黄鹤楼不在原址,这是在考虑到了武汉未来的发展和规划,以及原址地下的土地结构及遗址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点就是装电梯的问题,去过黄鹤楼的游客应该都知道,电梯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而是只对70岁以上的老人和下肢残疾人登楼参观使用。
这其实更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让更多心系黄鹤楼的老人和残疾人有一次登顶的机会,电梯虽然与古建筑看起来格格不入,但这中间更多的人情和关怀。
历史遗迹不就应该这样,海纳百川,包容天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欣赏美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黄鹤楼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文明永远留存,黄鹤楼更像是伫立于长江南岸的一位老兵,在看着武汉数千年以来的发展与进步,不管黄鹤楼是否原址,是否重建,终归而言,黄鹤楼的精神永存。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岳阳楼是以东汉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
滕王阁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
黄鹤楼属于武文景观的风景区。滕王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黄鹤楼的风景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登黄鹤楼,午刻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游黄鹤楼感悟很早以前,有个穷苦的老婆婆在武汉的蛇山上摆了个小茶摊。老婆婆心地善良,远近的穷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摊歇脚喝茶。一当然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不仅仅于此,有很多当地人非常形象的来描述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种是有仙人驾鹤途径此处”“而另一种说法则是由一位道士在当地的辛氏酒店画下了一只会跳舞的仙鹤,为此这家店名声大噪,生意非常兴隆,之后道士回来,用笛声吹下了黄鹤,乘鹤而去,之后辛氏酒店出资修建了黄鹤楼”。天早上,老婆婆看见一个道士昏倒在地上,她连忙把他扶起,给他擦脸。道士醒后,老婆婆请他喝茶。道士说他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哪有钱喝茶啊!老婆婆就冲了茶又掏钱买了两个烧饼给道士吃。道士吃了饼、喝了茶,站起来笑着说:“好心必有好报。”说着用手一指,只见金光一闪,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摊变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楼。道士又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你拍三下,它就会下来跳舞。”说完就不见了。老婆婆的茶摊变成了茶楼,大家边喝茶边看黄鹤跳舞,高兴极了。茶摊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85年落成的。
现在看见的这幢高大雄伟的建筑就是黄鹤楼,它以号称天下绝景而名贯古今,蜚声中外,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关于黄鹤楼的雄伟,曾经有这么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些言过其实,但黄鹤楼确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中外游人。
走进了大厅,最引人注意的就要数这幅《白云黄鹤图》了,它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大家请看画面上的这位仙者,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下面黄鹤楼的人群或把酒吟诗,或载歌载舞,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间之意。其实在这幅壁画的后面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 ,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说完后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一跃而下,应节起舞。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人都来饮酒,酒店的生意大为兴隆,辛氏因此而发了财。十年后,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
由此便出现了壁画上的情景。(除此壁画之外,就是这幅被誉为黄鹤楼二绝之一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干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意思是清爽怡人的空气自西而来,驱散了积于云层的迷雾,将天地间令人遗憾的事情一扫而光;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去,将古往今来令人感到烦恼的事都冲洗干净了。)
这里是一楼半的跑马廊。现在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黄鹤楼外观为五层,但里面却不是这样,它实际上有九层。这是因为古代称单数为阳数,“9”为阳数之首,又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的意思。在这个跑马廊里主要是陈列一些名人字画,供大家观赏。
来到了黄鹤楼的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黄鹤楼的历史,先请看这幅题为《孙权筑城》的壁画,再现了当年修建黄鹤楼时的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取四川,势力大盛,却不肯归还荆州。东吴大将吕蒙用计杀了关羽,夺回荆州后不久,刘备亲率十几万大军伐吴,孙权知道战事不可避免,便一面向魏称臣求和,一面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为了就近指挥这场大战,孙权在长江边上依黄鹤山之险筑夏口城,并在城头黄鹤矶上建楼作观察了望之用,这便是最初的黄鹤楼。
大家再看中间的《黄鹤楼记》,论三大名楼,黄鹤楼排在首位,而论楼记,最没有名的就属黄鹤楼楼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篇是从十多篇楼记中选出的,它偏重于写实景,整篇文章不足三百字,但却写清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式、传说以及人们在黄鹤楼上活动的情形。
另外在这里还展出了历代黄鹤楼的模型,共有六个,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黄鹤楼饱经了历史的沧桑。我们现在这个黄鹤楼就是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建造的。下面请各位再和我一起上三楼看看。
三楼展示的是黄鹤楼的文化渊源。这组《文人荟萃》的板画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在壁画的中间大家可以看到这位穿红衣的诗人,他就是崔颢,虽然很有才气,但因奸臣当道,他仕途颇不得意,这种怀才不遇的心境使他萌生了学道成仙的念头,《黄鹤楼》这首诗就是这种心情的倾诉。
现在可以收集到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共有一千七百多首,但因版面有限,这里只选择了十一位诗人的诗句。
登上了黄鹤楼的四楼,大家可以看出这里是黄鹤楼的文化活动场所,它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留下的即兴作品。中间为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右边是李苦禅先生的遗作,左边则是吴作人先生特为黄鹤楼作的《翔千里》。另外,这里还备有文房四宝,可供游客即兴挥毫。(有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试试,说不定将来这里也会陈列您的作品。)
黄鹤楼的顶楼
大厅里展示的这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是全楼中规模的,它由十幅金碧重彩画组成,表现了长江的自然景观和文明史话渊源。
从这里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绮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黄鹤楼坐落在蛇山头,由于这列山丘东西延绵,形似长蛇,俗称蛇山。隔江对岸的则是汉阳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造成龟蛇两山隔江对峙的独特地貌,长江大桥则把两岸山系连成一体,这样,东西延绵的莽莽山岭和南北穿行的浩浩长江在武汉大地上划了一个巨大的十字,黄鹤楼正好在这个交点旁。
3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
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
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
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
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
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为咏诵黄鹤楼的绝句。
贾岛《黄鹤楼》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范成大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那么多都没我给力!
这对我很有用,谢谢你。
1、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是因仙,一种是因山。其中因仙就是之前有一位仙人路经此地,当地人救了他,这位仙人为了感谢救他的这个人,于是便在这个人所开的酒店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这只仙鹤能够起舞助兴,正是由于这只仙鹤,让这个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在10年之后这个仙人再次来到这里,将黄鹤给带走了,而当年救他的这个人为了感谢这位仙人,于是便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楼,就直接取名为黄鹤楼。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座楼其实是建在黄鹄矶上,这个字后人念“鹤”,这样口口相传,于是就成了黄鹤楼。
2、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位于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